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其与服务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使得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对于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制造业数字化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扩大开放、以及保障民生就业具有重大意义。新冠疫情更加速全球经济活动开始由线下转到线上,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和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省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从我省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和困难出发,转化自身基础优势,以数字化转型作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线,多策并举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一、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耦合互动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产业数字化——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产出增长和效率提升。数字经济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不同的行业产业和领域,是服务业一部分,数字技术与服务业具有高度的互动互助和耦合性。
一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数字产业化的先导要素。作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先导,数字产业化是由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形成的新型数字产业体系。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是重要的支撑产业,在数字化进程中发挥着引领技术迭代创新、群体突破的关键作用。
二是数字化转型现代服务业是产业数字化的核心内容。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入融合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升,与其他产业相比,呈现出发展速度最快、产业生态最多样、应用牵引最广泛等特点。
三是两者深度融合发展是数字化经济的关键赋能点。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不仅是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更是推动整体社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关键纽带,能对制造业与数字融合、社会治理与数字融合赋能、赋值、赋智,成为生产方式升级、生产关系变革、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是服务业的数字化新业态是服务贸易的核心内容。数字技术跨越了服务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障碍,使得传统不可贸易的服务内容逐步变得可贸易。现代服务业与数字技术在零售、娱乐、出版、金融、卫生、教育等行业的融合,衍生出更多数字服务新业态与新模式,不断拓展服务贸易的新领域和新内容。
二、数字经济语境下,江苏现代服务业具有独特优势
一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领先。2020年,江苏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总收入达到1.08万亿元,继广东、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迈入“万亿元俱乐部”的地区。同时,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比连续三年超过30%,总体结构高端化转型成效明显。
二是支撑载体和市场主体基础扎实。江苏参与创建和试点的中国软件名城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无锡市物联网、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苏州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规模位列全国第五,16家企业入围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7家企业入围全国互联网成长型企业20强。
三是服务业数字化融合应用不断深化。2020年江苏实现网上零售总额1.0678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四;拥有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2家,位居全国第一,创建10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面向政务、医疗、交通、教育、养老、农业等各服务领域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正不断涌现。
三、江苏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依然面临困难
一是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引领缺失。江苏已经全面实施数字经济强省战略,但具体到产业类的纲领性规划,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相比,存在战略高度方面不够突出的差距。如《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中虽提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是重点任务,既缺乏数字赋能的基本原则或发展方针,也没有明确融合目标。又如在实施工程的具体引导路径中,浙江把数字赋能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北京提出数字赋能产业融合升级工程,对比之下,江苏则落脚点过多,分散于重点企业培育、集聚载体建设与制造业融合等方面。这反映出,江苏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方面,战略认知不足,行动方案不聚焦。
二是支撑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头雁集群偏弱。江苏虽然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但在由新一轮数字技术驱动的结构大调整时期,“船大难掉头”,转型升级压力剧增。特别是由于产业内部结构偏于传统,内生性的创新型业态不足,并非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的适宜土壤,造成现有企业大都属于市场迁入型和追随型。
三是支持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企业意愿不强。江苏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市场主体大多规模较小、布局分散、服务标准不统一,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中的广大中小微企业受限于人力、资金等条件的约束,数字化转型意愿不足。省内平台企业缺乏集成式、低成本的数字产品服务,短期内难以支撑现代服务业高覆盖率的数字化改造升级。
四、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围绕全省数字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抓紧制定中短期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明确数字化转型及赋能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谋划具体的实施转型路径,发挥数字技术对业态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从而促进我省服务业数字化产业链和数字化生态圈尽快形成。新的行动方案要与现有规划、文件等统筹衔接,力求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做好一个系统集成、前瞻领先的顶层设计。
二是完善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亟需的“新基建”。推进无锡、昆山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建设,集成发展新一代感知、网络、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实现5G、千兆光网、新型城域物联专网等在生活重点场景和区域的深度覆盖。组建江苏省服务业数据交易平台,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开展数据交易试点,推动建设重点服务业行业数据综合运营中心,制定行业数据标准,规范行业数据治理,强化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数据赋能,鼓励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数据密集型行业和领域先行先试。
三是推进服务业相关基础优势转化成数字产业竞争优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必须要加快相关服务业数字化转化和创新,改变目前产业发展滞后于数字技术应用的现状,重点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化,培育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优势核心技术突破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聚焦互联网生产服务平台、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互联网科技创新平台等领域,培育具有“在线、智能、交互”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
四是加大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应用场景建设。按照省内各城市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领域,结合各自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按照“场景牵引、以点带面”原则,制定市级层面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应用场景建设的统筹规划,分级分类有序推进应用场景开放,必要时实施应用场景“揭榜挂帅”工程,定期摸排、遴选和发布一批核心场景需求榜单,争取在金融、教育、医疗等重点行业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案例。
五是发挥集聚区作为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载体支撑作用。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展服务业数字化“新基建”,加大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对集聚示范载体中数字化平台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集战略咨询、管理优化、解决方案创新、数字能力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围绕资源共享、协同制造、场景共建等方面开发并推广先进适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鼓励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载体申请数字产业园区试点示范。
六是持续扶持中小微服务业企业数字化普及与应用。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采取“平台让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鼓励平台为中小微服务业企业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虚拟数字化生产资料等技术服务。鼓励开发面向中小微服务企业的轻量应用和微服务,对经营稳定、信誉良好的中小微服务企业提供数字应用的低息或贴息贷款,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
七是创新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对服务业数字化的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市场监督“四位一体”的新治理机制。开展数据资源利用与保护、平台经济发展与监管等立法研究,形成新技术新服务产品的标准、认定、认证、定价、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对服务业数字化重点领域相关标准规范开展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八是加快以数字贸易塑造江苏服务贸易发展新优势。发展以现代服务为先导的“数字+”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服务供给端数字化创新和需求端数字化消费,推进数字赋能服务贸易。将苏州、南京等自贸片区打造成为全省数字贸易示范引领先行区,积极向上争取数据分类监管政策,探索设立数据交易所,布局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为全省数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破题。加快建设中国(南京)软件谷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省级数字贸易重要载体和数字服务出口集聚区,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的数字贸易提供商,孕育数字贸易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数字贸易全产业链。
作者简介
徐 圆: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
张为付: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