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语境下营商环境解构与提升策略
李逢春 张为付
摘要: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推动营商环境的发展由此迎来协调共进、开放共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标国际一流,由要素合作转向规则合作的转变;发挥长三角区域“放管服”先行优势,建立一体化的政务平台;突出地区之间的协作共赢,制定长三角一体化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新 “互联网 + 政务服务”一体化的营商环境。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把营商环境建设和发展作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新方略,提出了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等重要论断。长三角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市场环境、人才丰裕等因素,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8 年 11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推动营商环境的发展由此迎来协调共进、开放共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一、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的现实解构与特征
长三角经济带的营商环境一直位于全国前列,2020年在新冠疫情期间,世界经济都遭遇了重创,长三角地区经受住了考验,成为最早复工,复工成效最好的地区,GDP总量为246755.8 亿万元,约占全国的24%,这得益于长三角地区优越的营商环境。其中上海起到领头羊作用,位于三省一市的首位,并起到了正辐射作用;浙江各市营商环境都较为良好;江苏头部虹吸效用明显,南京、苏州和无锡的营商环境较好;安徽除了合肥外,各地发展比较均衡。
2020年三省一市均在营商环境领域做了许多工作。上海市自2017年以来,先后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2.0、3.0版改革方案,重点推出“两张网”建设,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江苏省各地市在围绕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上形成了良性竞争。浙江省推出“10+N”便利化行动、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执法监管能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安徽省重点打造新型全省政务服务“皖事通办”平台、推进各类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
《国际金融报》长三角日报与华略智库共同编制的《长三角高质量营商环境指数报告》将长三角的营商环境分为三个梯队,其中第一梯队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宁波、金华、温州、嘉兴、无锡,第二梯队为湖州、常州、台州、滁州、镇江、宣城、池州、绍兴、盐城、南通,第三梯队为芜湖、扬州、安庆、舟山、马鞍山、泰州、铜陵。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举办“第二届(2020)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论坛”在线上直播举行,以“逆境中持续发展新动能”为主题,聚焦优化营商环境2.0跃迁至3.0等内容,作为本次会议一大亮点,发布了《第二届(2020)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包括评估背景与现状、评估指标与要素、评估结果分析、结论与对策建议。
根据《长三角高质量营商环境指数报告》和第二届(2020)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论坛得到的指数,可以看出,杭州、上海、南京、温州、苏州、无锡、嘉兴、合肥这八个城市同时位于这两个榜单的前十,泰州、绍兴、扬州、马鞍山、安庆、盐城同时位于后十位。纵观同时在榜单前十的城市,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点:(1)地理位置优越,上海是一座典型的“以商兴港,以港兴商”的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给予上海无限发展的可能,同样,南京、苏州、无锡位于江苏的南部,享受到了地理位置带来的许多机遇,嘉兴市位于浙江的东北部,在江浙沪的交界地,温州位于瓯江入海口南岸,杭州和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地理优势显著。(2)政策扶持。这几个城市都是享受到了各种改革和自贸区带来的政策优惠,比如苏州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区,上海为首个自由贸易区的试验点,杭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创新创业,大幅度节税,减轻企业税赋,吸引了大量企业的到来。(3)产业结构合理。位居前列的这些城市的服务经济较为发达,已完全形成了”三、二、一”型产业结构,具备了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的基础条件。(4)国际化程度高。上海、苏南以及浙江的几个城市的贸易依存度较高,地处沿海沿江地带,贸易较为发达,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相反,营商环境同时处于后十位的泰州、扬州、盐城、绍兴、马鞍山、安庆则因为地理位置的劣势、产业结构转型较晚、外贸业不是太发达、惠民政策较少等原因,城市发展较为落后。
二、长三角一体化语境下营商环境的提升策略
(一)对标国际一流,由要素合作转向规则合作的转变
优化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的建设目标就是“对标世界银行标准、推动区域协作,努力打造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最优营商环境”,努力做到市场机制最活、服务效能最佳、综合成本最低、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以来,更多的是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方面的合作交流,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区域内主体应该在规则、机制、规制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努力由区域内要素合作向规则合作进行转变。在重点领域和重大政策上建立协同机制,加强在投融资、企业登记、市场服务、土地管理等领域建立政府间的互动协商机制和协同方案;开展标准一体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在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旅游文化、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区域标准化,推动标准目录的制定、实施和监管的协同发展,探索建立统一的清单式进入门槛。
(二)发挥长三角区域“放管服”先行优势,建立一体化的政务平台
营商环境是多维度的集合体,是一个系统而综合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而完成。通过政府牵头,建设政务审批服务一体化的政务平台,积极改革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和企业登记等事务的办理手续,集成优化“一网通报”、“一地受理、一次办理”为一体的审批服务办理流程,积极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深化中小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推动登记方式多样化,切实降低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发挥制度和规则的创新示范效应和叠加效应,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
(三)突出地区之间的协作共赢,制定长三角一体化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
现阶段长三角区域各个省市都制定了营商环境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但基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需要,各个省市需要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去衡量、评估和比较,制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高标准营商环境的指标评价体系应该提上日程,在操作上,各省市可以在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环境的实际情况,加上具有本地特色的相关指标,并根据指标体系的评测结果,结合各省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确保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目标实现,实现营商环境“1+1+1+1>4”。
(四)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政府就可以从传统的参与者、管理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而专注地做市场的服务者,将主要精力转向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上来,为基础民生起到切实的兜底作用。市场主体是否愿意在长三角区域开展经营活动,是通过投资行为来实现的,要以全球视野谋划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高质量营商环境,谋划建立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做好政府服务的叠加效应,做好行政监管的关联效应,做好简政放权的示范效应,消除交易成本带来的不合理限制,消除行政区域分割带来的桎梏。
(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新 “互联网 + 政务服务”一体化的营商环境
在数字经济时代,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乃至一次不用跑,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 引导物联网、5G和区块链技术进入营商环境的建设领域,改造提升营商环境的发展水平。现阶段,中国数字的应用场景已经为营商环境的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后疫情时代的特征更强化了相关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在“十四五”期间,要在营商环境的相关领域逐步开启人工智能服务,并扩展到公共管理、行政登记、环境保护等行业上来,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积极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的营商信息沟通机制。
作者简介
李逢春: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