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江苏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胡迪 张为付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粮食产业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在此期间,江苏粮食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加工品类日益丰富、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加强,但也存在产业链条衔接不充分、市场供给质量不高、产业信息化水平不够、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等制约因素。“十四五”时期,建议着手建设粮食全产业链、强化市场供给能力、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产粮大省,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3729万吨,位居全国第七,既解决了全省8000多万人的口粮问题,也为国家粮食供需平衡作出了巨大贡献。“十三五”期间,江苏粮食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产业链条衔接不充分、市场供给质量不高等制约因素。“十四五”时期,应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目标,多措并举,聚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江苏粮食产业强省建设。
一、江苏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一)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播种面积小幅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十三五”时期,江苏粮食总产量从3542.44万吨增至3729.10万吨,增长5.27%,粮食播种面积从5583.28千公顷降至5381.48千公顷(截止到2019年),下降3.61%。分品种来看,2016年至2019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增加3.20%、5.76%和9.36%,播种面积分别下降3.19%、3.69%、6.65%,单位面积产量分别增长6.60%、9.81%和17.16%。显然,江苏粮食产量虽然能够实现稳步增长,主要原因在于粮食单产水平的显著提升。长期来看,粮食播种面积不可持续增长的背景下,粮食增产增效的最终出路还是依赖于科技水平的提升。
(二)粮食加工品类丰富,加工企业连年增收
“十三五”期间,江苏粮油加工业全面发展,粮食加工体系涉及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淀粉加工、米面制食品等多个产业,加工品种丰富,企业连年增收。根据《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评估报告(江苏),2019年江苏米面油加工企业972家,其中,大米、面粉和油脂加工企业分别为708家、169家和95家;大米、面粉和油脂加工原料处理能力分别为3105万吨、1537.5万吨和2267.5万吨,油脂精炼能力为935万吨;粮食加工企业销售收入2894亿元,利润总额187.69亿元,其中,大米和面粉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79.02亿元和1045.05亿元。
(三)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品牌边界逐渐拓展
以江苏粮油商品交易市场为载体,积极对接各类市场主体,有效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省级储备粮运营管理、市场信息发布和行情预测、组织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和不动产经营租赁管理等服务。2016年至2020年,累计成交国家政策性粮食1152万吨;2017年以来,先后在省内建成12家分市场,并与多家区域重点现货市场建立联系。依托“水韵苏米”省域品牌,培育建成50家“苏米”核心企业和一批“好稻种+好生态”的“苏米”示范基地。目前,江苏拥有“江苏好粮油产品”70个,“中国好粮油”产品达到13个,品牌边界不断拓展。编制国内首个省域全产业链“苏米”团体标准,制订《苏米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源头把控原粮品质。
二、江苏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粮食产业链条衔接存在盲区
粮食产业链涵盖生产、收储、加工、流通等多环节,涉及农户、企业、政府等多市场主体,产业链不同区域不同环节不同主体的充分交流、有效互动有利于产业链整体的优质高效。根据《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评估报告(江苏),2019年全省入统粮油加工企业1624家,经营方式单一、规模较小、管理粗放的中小企业居多,而真正的粮食产业链管理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很多情况下这些中小企业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粮食产业链,链条环节之间人为分割明显,不同环节相互脱节现象凸显。
(二)粮食市场供给质量有待提高
《我国粮食中长期供需形势与应对的政策建议》预计,2030年中国玉米需求量将超过3亿吨,国内产需缺口超过2500万吨,大豆总需求量接近1.2亿吨,进口量约在1亿吨左右。江苏粮食总产量位居前列,但受益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饲料用粮等需求强劲,粮食品种供求失衡现象或将加剧。此外,江苏粮油加工以中小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主食加工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低,中高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供给不足,如2019年江苏粮食食品企业工业总产值仅占4%。显然,随着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向品质、健康、营养等功能需求转变,粮油产品缺乏多元性和功能性,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三)粮食产业信息化水平需要加强
一是粮食产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苏南、苏中、苏北等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粮食仓储、物流等产业链不同环节以及信息化管理、监测、预警等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建设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不足。二是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不足。如201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基于云架构的省级粮食管理平台,能够在线管理库存粮食数量、质量和企业信用信息等,但由于工作习惯及观念等原因,相关业务系统应用不够,对应的数据量积累不够,距离大数据分析还有很大差距。
(四)科技对粮食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一是粮食生产、仓储、物流等产业链不同环节技术应用不充分。以粮食仓储为例,“十三五”期间,我省储粮新技术应用仓容占比不断提升,如机械通风技术应用仓容高达93%,但并未实现储粮新技术应用全覆盖。截至期末,我省尚有简易仓132万吨,需大修待报废仓92万吨,仓储设备不足、技术应用不够等现象依旧存在。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粮食企业内部制度创新缓慢,外部行政干预较多,导致企业创新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对新产品、新工艺等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创新效率不高。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例,2019年江苏粮食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有12955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为29.93%和8.65%,两者占比不到50%,高技术技能人才有待进一步充实。此外,科技推广人才流失、知识结构不完善等人员短板现象普遍。
三、推动江苏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铸牢粮食全产业链链条
一方面,探索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借鉴邦吉、嘉吉等国际粮商全产业链布局经验,配合及融合国家战略,发挥江苏省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比较优势特征和市场竞争力,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业务有机结合,向前向后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体化经营。另一方面,打造粮食全产业链联盟。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方式,鼓励并引导粮食生产、购销、加工等大型企业牵头,探索构建由农资企业、种粮农户、农技部门、购销企业、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粮食全产业链联盟,发挥联盟优势,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提升粮食市场供给能力
一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建议按照“稳步发展口粮、适度发展饲料用粮、重视发展杂粮”的基本思路,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稳步发展口粮”就是要稳定稻谷和小麦种植面积,提升单产水平,实现口粮稳步增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适度发展饲料用粮”就是在不影响口粮的基础上,适度扩大玉米、大豆等种植面积;“重视发展杂粮”就是要因地制宜,重视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杂粮杂豆,拓展粮食生产结构空间。二是提升粮油产品品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依托,以“江苏好粮油产品”、“中国好粮油”产品等优秀品牌为载体,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强筋小麦等优质产品和特色产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政策规划为指导,鼓励粮油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深加工水平,增加粮食产品附加值。
(三)提高粮食产业信息化水平
一是与财政、规划、建设、税务等相关部门协作,通过银行信贷、税收优惠等方式,对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地区予以政策倾斜,缩减不同区域信息化差距。二是提升产业链信息化水平。如鼓励粮食收储、加工等企业装备出入库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等信息化系统,提升粮食管理的精细化、动态化和规范化;鼓励承担各级储备粮存储和政策性粮食收购业务的企业装备与相关监管部门连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政策性粮食存储和收储业务处于全流程、全方位监管状态;继续推行“满意苏粮”APP、建设省级市级信息发布平台等,服务粮食产业不同主体。三是充分发挥江苏省粮食大数据挖掘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载体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优势,清洗、整合、分析和挖掘数据,为江苏粮政业务提供决策依据。
(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一是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强财政资金对粮食产业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研究的持续、稳定支持,探索建立以企业创新投入为主体,政府、学校、科研院所等多渠道投入共同支撑的研发投入机制。二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力量,组建包括粮食企业、粮油信息中心等在内的政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种质资源保护、生物育种、品种研发、精深加工等专项课题研发,打破粮食产业技术壁垒。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如深入推进“人才兴粮”战略,重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农业人才后备军;重视行业人才信息化观念与工作习惯培训,提升从业人员及技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能力与业务水平。
作者简介
胡 迪: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讲师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