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简介
机构设置
智库动态
智库成果
智库专家
联系我们
 智库成果
  现代服务业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综合楼410室
 E-mail:zhikuj@njue.edu.cn
 电话:025-83494746
 传真:025-83494746

 友情链接
 
 
现代服务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现代服务业 > 正文  
  从青少年“偶像”重构谈新时代美育之使命
[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21-10-26  阅读:

从青少年“偶像”重构谈新时代美育之使命

李俊  毛莉

摘要:经由大众传媒呈现与传播的青少年形象已然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重要程式。因而,塑造与传播青少年的美好形象,重构“偶像”,成为新时代美育的重要使命。当前,应从重建美的标准、以大众传媒引导与形成正确的审美风尚、以中华美育精神涵养时代新人三个方面着手开展美育工作,培养时代新人。

 

20217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四名领颂员声音纯净、情感真挚、形象阳光,女生落落大方,男生英气勃发,瞬间成为全中国人民心目中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形象“代言人”,引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群体深刻的价值认同与精神共鸣。86日,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中国队拿下36枚金牌,人们将击剑冠军孙一文称为“飒爽花木兰”,将游泳冠军张雨霏称为“肌肉元气少女”,更有“短发小魔王”乒乓球孙颖莎、“亚洲田径飞人”苏炳添,泳坛老将“新晋男神”汪顺……健康、健美、向上,成为新的“偶像”标准。

七月底,偶像明星吴某被北京朝阳区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这个高颜值高流量的大明星因“多次诱骗年轻女性发生暧昧关系”等丑闻引发社会舆论,同时带出了男星吸毒、嫖娼等一系列丑行,遭遇全社会舆论批判和市场抛弃,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同时,“南京毛老太”上了热搜,在微博上有着“偶像”般的关注度。老太太擅自离开已经采取封控管理措施的南京居住地来到扬州,非但未主动上报南京旅居史,还频繁活动于扬州市多处人员高度密集地,致使新冠肺炎疫情在扬州市区扩散蔓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这样的“偶像”成为当前美好社会风尚的大敌。

在上述案例中,社会对于“美”与“丑”的价值评判昭然若揭,领颂员的青春之美、运动健儿们的拼搏之美与吴亦凡的人性之恶、南京毛老太的自私之丑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美是一种心灵和人格相统一的综合表现形式,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丑是跟美相对应的审美范畴,具有畸形的、怪陋的形态和罪恶的、病态的、反价值的内在特质。物质生活条件的富足促使青少年寻觅精神世界的沃土,根植崇真向善爱美的精神食粮。

当前,经由传媒呈现与传播的青少年形象已然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重要程式。因而,重视青少年审美教育,塑造与传播青少年的美好形象,重构“偶像”,成为当前美育的重要使命。

一、新时代青少年偶像,美在何处?

新时代青少年偶像,美在健康向上的青春形象。领颂员中两名少年小学生,女生彭友馨十年舞蹈练习练就举手投足的优雅大方,男生姚牧晨“文武兼备”,不仅朗诵出色,还是篮球运动爱好者;两名青年大学生中,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科班大学生、红船姑娘冯琳,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专业女主持人的综合素养,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四学生赵建铭则不仅担任班长,而且多才多艺,拥有主持、朗诵、书法、小提琴等多个兴趣爱好与特长。“阳光的外表、得体的肢体语言、优美的声线、饱满的情感”成为四名领颂员共同的特点,也使他们成为当代青少年的青春符号。青少年对领颂员的崇拜,是对他们饱满的爱国精神、出色的才艺能力的崇拜,也是对他们丰盈精神气质和健全生命形态的崇拜。

新时代青少年偶像,美在坚韧不拔的内在品格。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队运动员在赛场上雄姿英发,老将勇于拼搏、年轻选手不畏强手,勇夺金牌,彰显了祖国至上的情怀、顽强拼搏的竞技精神,展示出大国大团、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并体现出中国青年一代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风貌,引得无数青少年以他们为骄傲,为偶像。中国队夺金运动员之美,美在强健的体魄、不屈的意志、奋勇争先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使命感。

新时代青少年偶像,美在博大内敛的中国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美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至圣孔子曾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以歌咏志,以画承情,以文载道,以文艺塑造高尚的人文情怀,健全丰满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审美格调和审美意趣,引领人们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然而,在信息化、娱乐化、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当代青年形象,特别是娱乐节目中的青年形象,男子阴柔化,女性中性化,“美”已然失去了往日的标准,使青年与家长、长辈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社会隔阂程度也渐渐增加。

在“吴某”明星事件中,青年粉丝过分追逐偶像的符号意义,试图通过追星,割裂传统、彰显个性、追逐自我,反而被饭圈文化、粉丝经济蕴藏的消极自由、欲望法则所宰制。个体存在幻化为粉丝的标签,沉溺于物化的存在状态,以颜值为正义,失去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亲情淡漠,在网络上“哥哥”、“姐妹”中寻求身份认同,最终只能在偶像“塌方”中徒劳奔走。

二、新时代高校美育,使命何为?

“对于处在培养人、塑造人前沿阵地和关键节点的高校而言,美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外在依托,更是新时代高校的内在使命。”2018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成为当前五育并举之要务。高校作为美育的三个场所或载体,近年来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第二课堂”、通识教育、文化艺术节的推广,美育已然成为青年群体的内在诉求与渴望。

新时代高校美育,担负着“以何为美”的认知使命。美学自始至终执着于“什么是美”的探知,而教育则实践着美的创造。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美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动力”等理论的双面性冲击着教育的方向,美育或沦为艺术特长生为学校参加各种考核的加分项,或直接为专业艺术教育所取代。新时代迫切需要为“美”固本正源,应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进一步发掘“美”、升华“美”,增强青少年群体的“美感”意识、端正青少年对“美”的认知,以艺术与审美作为学生情志的发展指标,培养高尚良好的审美品位和意趣。丰富社会美育内容,优化生活美育模式,扩展全民美育范围,发掘艺术美育功能,抓紧培育美学美育教育工作者,大力发展和倡导美学美育研究与实践。

新时代高校美育,蕴含着创新创造的实践品格。美育研究专家杜卫先生指出,美感的养成需要不断的审美实践与审美认知的积累,人格的形成更需要深度的体验及德性的内化,而创新创造则是“美”从观念走向现实的必经之路,它促成了直觉、感性经验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从而也使人得到“完善而全面”的发展。中国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都带有劳动与实践的品格,主张在劳动与创作中体悟、升华,强调在实践与劳动中感美、知美。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美院教授的回信中强调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立德树人,强调的正是在技术技艺的教授中,始终怀有一心为民的情怀、始终葆有高尚的德性、始终为民创造,这正是将劳动实践与精神养成融为一体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美”或“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正是美育实践品格的体现。

新时代高校美育,跨越科学与艺术的鸿沟。“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谜”引起了全社会对科学与艺术之关系的热议与反思,新时代呼唤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艺术家,需要大批杰出人才,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振聋发聩的发问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从轴心时代到今时今日,科学与艺术从来都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Gardner)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智力,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这就意味着,科学与艺术之间本不存在鸿沟,鸿沟在于人未能调动自身的全部智力。科学已然证明,美能启智、导善、培根、铸魂,可以成为各学科沟通之桥梁,而艺术与科学则共同担负起这个时代的美育使命。“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焦虑以及对科学复杂而矛盾的心态,而科学则在观念、材料和技术上丰富着当代艺术切入这个世界的方式与手段,并提高了有效性。”新时代高校美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应藉此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寻求一种弥合。

三、重构“偶像”,新时代美育之社会治理功能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其所受的教育、周遭的环境等,对“三观”的形成都有至为关键的作用。当前由粉丝群体基于共同的偶像崇拜诉求集聚形成的“饭圈”文化即凸显了美育的缺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指出,“对于这种貌似审美实质却反审美的‘饭圈文化’可以从不同方面去整治,但如果说要根治,就需要加强美育,培养真正的审美敏感力和鉴赏力。”事实上,新时代美育履行着重构青年“偶像”的社会治理功能。

重构“偶像”,就是要重新确立“美的标准”。从古到今,人们不断在探索着美的内涵与真谛:“美是和谐”、“美即是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偶像之美”的认知则受到更多社会变迁的影响。“偶像”一词原指一种专门的职业,在引入中国后,逐渐演变成为“明星”的代名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传媒以及网络媒体的兴起,“偶像”的意义逐渐演变为受资本助推的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现象,其原本具有的“美”的内涵与标准被篡改。美原本是一个纯粹的、没有任何商品形式的领域,然而,当下社会审美与资本却高度融合,“形象即资本”,这一融合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经济资本与审美资本的耦合既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够保留独特的审美风格,如浙江丽水的“巴比松”画派即为两者融合的较好范本。另一方面,资本渗透进入审美领域,使审美受到资本操控,一切服从于经济利益,将导致美的本性的丧失。“容貌焦虑”、“主播经济”纷纷出现,资本控制审美,能够造就偶像,也能毁灭偶像,偶像之美不再因美本身而存在。因而,重构“偶像”,使“健康向上的青春形象、坚韧不拔的内在品格、博大内敛的中国气质”成为新时代美的标准,成为当前美育之重要使命。

重构“偶像”,要注重以大众传媒引导与形成正确的审美风尚。张晶指出,审美风尚是某一历史阶段内流行的普遍性的审美取向,它和时尚有密切关系,而又表现为更为深厚、更为稳定的形态,它具有“群体性、时代性和表征性”等特征。当前,大众传媒以超强的传播速度、广泛的覆盖面与惊人的渗透力,成为社会舆论导向的“主导者”与主要推手,一方面,它作为社会心理与情绪的“解压阀”具有于社会稳定有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如若引导不好,则将引起社会风气的变异与恶化,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资本推手下的“偶像”现象便是其一。“在今天的娱乐环境下,偶像已经被定义为一个拥有普通人遥不可及的薪酬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也被暴露为被情感、快乐和激情包围着的圈子,这种方式和价值取向在社会中不断内化和发展,流量明星成为了社会年轻群体的意见领袖,他们传递的价值取向不仅关系着所在群体的风气,更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生态。”在这一情形下,大众传媒肩负的美育职责更为重要。一方面,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传播正能量。主流媒体注重舆论引导,短视频、微信公众号要善于用活泼多样、丰富有趣的美感形式和积极正向的美感内容“浸润”生活,使人们无时不刻感受到真正的美。另一方面,开展大众传媒公共治理,对大众传媒“失徳”、“尚丑”现象严加惩治,杜绝不恰当表达欲引导,严打“饭圈”现象,加强民众对大众传媒的监督作用,使大众传媒建设风清气正、美好向善的传媒环境,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风尚。

重构“偶像”,就要以中华美育精神涵育时代新人。王一川指出,中华美育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存境遇及其共同价值体系长期孕育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具有绵长久远的生命力。在这一精神中,最为核心的是价值观,可以说,中华美育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表达,它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中国古代文明、东方传统美学中独特的审美观念与教育理念,同时又包括中国近代思想家引进西方美育观念并进行创造性转化、服务于国民启蒙与民族救亡的理念与行动,更为重要的是,也蕴含着长期被西方话语体系遮蔽下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旨趣、美学认知与教育精神。中华美育精神中孕育着如此丰厚的精神遗产与特质,成为当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源头活水,也成为当前美育教育的灵魂。美育学家杜卫指出,美育不仅是感性教育,而且也是人格教育,更是创造教育。对应时代新人的要求,就是要将中华美育精神中蕴含的诸如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原理、美善合一的人格准则、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溶入教学教育与实践创新中,融于日常生活与社会空间中,使中华美育精神的丰富内涵滋养着每一位新时代青年,自觉加强对时代新人“偶像”的审美建构,从而真正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莉: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版权所有@2017-2020
南京财经大学 苏ICP备05007114号
江苏省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