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李逢春 张为付
国家战略的不断出台,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国际化和网络化趋势已经形成,开放与合作创新日益普遍,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科技创新产生新要求。政府层面应坚持引导科技创新服务“中国制造2025”, 坚持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集群创新相结合,坚持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与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相结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一、科技创新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从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中央对于科技创新的谋划部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驱动发展,而不是发表高水平论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实现“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我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一种问题即无效或低端供给过多,而有效供给不足,进而造成供需不匹配。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和技术的双重劣势,长期的技术知识相对落后和不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使得中国的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后发企业想要实现技术引领,真正地参与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与经营中去,必须经过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抓住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性优势,全方位地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高端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上去,这三种模式的层层递进使得我国企业在发展进程中突破了“后来者诅咒”,这种过程是中国企业应对国际经济秩序重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国际产业分工纵深发展的挑战过程。在这种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和能力,进行战略定位,开放视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新性经营、打造企业竞争力版图,不再局限于自身角度去构建新的创新体制。未来五年是科技创新发力最关键的五年,也是最具不确定性的五年,不仅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秩序大调整与关系大重构、全球疫情蔓延以及经济动荡动态调整,还需要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未来发展之道。
二、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升级的必然性
(一)创新国际化和网络化趋势已经形成,开放与合作创新日益普遍
深化政府之间的合作,科技与创新是政府之间的谈话的核心内容,主动开设关于全球创新的议题,深入推进“创新对话”,加强各国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制定一系列创新国别的战略,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进一步增强新兴企业的竞争力,还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科技创新。政府之间深化科技创新政策交流、共建科技园区、联合研究与技术示范,创建国际创新科技合作的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优化升级。开展重大旗舰型政府间合作、共同资助联合研发等机制性科技项目合作,支持科技人员交流。深入实施科技伙伴计划,创新科技援外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南南合作。
(二)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科技创新产生倒逼压力
我国的科技创新环境由于受到了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变得更加紧迫而不容忽视,对充分吸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产生了倒逼的压力。自提出新常态后,我国经济的基本走势为速度变换快、结构优化以及动力的转换,动力的转换以传统的要素变化向创新的驱动动力为主,且最为关键,因为动力推动着结构的优化和速度变化。从国际历史背景来看,二战之后,只有少数的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进程,迈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即持续发展,成为发达国家,而没有出现贫富差距悬殊以及环境恶化等不良现象,从低收入群体迈入高收入。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能够紧紧的依靠技术创新新优势,赢得竞争力,为自身在国际价值链中博得一席有利位置,但是能否将这种动力转换地恰如其分,是否能够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这种创新能否转化为实质性成果,从而打造新引擎。
(三)国家战略的不断出台,营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十八大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旨在通过改革为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的文件,这些纲领性文件给我国企业创造了有利于其致力于创新开发,营造创新开放式氛围,为企业在创新国际化的方向上提供了建议,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会,为此,各企业应积极适应环境变化,相互借鉴,充分利用流动的创新资源,全方位的推进开发创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攀升。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十四五期间内,我党对创新活动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即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创新发展战略进一步部署,要求企业在科技创新中,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视角,全方位科学地进行规划,这不仅是国家优先发展战略,也是企业积极利用科技创新资源,努力做到帕累托最优,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地位的重要抉择。由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强调了创新动力源泉的重要性,要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必须要加持“融合、协同、共享”,努力构建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激发高科技和专业人才的潜能,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实现创新要素在行业内、行业间和跨地区的有效流动。
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利用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即相关产业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融入科技创新网络中,在国际国内范围内有效地整合、配置和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以提高产业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质量,服务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聚式发展、加工贸易转型等重要任务,进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一)坚持引导科技创新服务“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围绕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提出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自主发展,重点突破,经过三步走,引导和鼓励产业健康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来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包含推动传统产业走上中高端道路,持续推进产业整体的技术改造,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攀升,逐渐将“中国制造”演变为“中国创造”。为此,结合科技创新的大背景,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经济的发展不仅是资本的积累,还是不断获取技术并将其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积累和创新技术的应用,技术也是限制产业发展的重要壁垒。因此,对于重点产业和迫切战略需求的产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升级,需要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集中攻克掌握关键技术以占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创新的过程伴随着知识转移、流动和交换,科技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转移效率,最终体现为创新绩效的提升。因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融合技术知识体系,鼓励技术引进和知识交流,积极引进国际行业高端人才,缩短问题解决方案搜寻过程,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通过创新成果的吸收转化,以全新的面貌重新打入国际市场,促进产品的再创新。
(二)坚持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集群创新相结合
产业集群集合了某个产业上下游企业及配套服务企业,集群内的企业通常因为协作配套健全、资源配置合理等因素而具有更快发展速度。产业集群往往以知识集群为支撑,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和扩散更为方便快捷。通过合理引导创新资源的集聚,特别是产学研合作的加深,可以加快促进科技创新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科技创新经济体。在体系内部,每个企业通过创新网络连接在一起,能够更灵活地组织参与和优化创新链,尽快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化。基于中国当前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升级要求,需要深入强化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创新网络主体的集成,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支持服务科研机构的建设;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和创新链,形成包含众多科技业务的服务群、基地群、产业群和金融群的共生协同。要引导建立支撑创新集群健康发展的服务体系,为创新资源的聚集、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平台支撑,加强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技术中心的建设,建立与产业集聚、创新资源集聚相配套的孵化中心,增进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人力、知识的交流,提升产业集群系统运行效率。
(三)坚持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与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相结合
技术能力对于国家和企业都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也至关重要。作为非竞争性的公共资产,尽管知识的外部性或者知识溢出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仅仅局限于区域内部。相同区域内的创新主体通过接触,有利于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因此,同一产业企业的信息流动和知识溢出就存在空间上的边界,这个边界内的企业之间科技创新资源流动更加便捷。而跨国公司和他的分支机构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跨国公司可以将自身研发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形式的创新成果通过FDI的形式向其他区域进行转移。跨国公司研发的全球化使得技术和创新资源得以扩散。跨国公司的隐形知识也可以通过供应链、技能型员工的转移和示范效应等渠道从外国企业向本土企业溢出。竞争效应也是FDI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方式,新产品市场上的表现可以形成正反馈。此外,FDI还能通过帮助提升创新管理的实践和经历提高创新效率。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来说,FDI还可以通过泄露或者溢出有关出口市场的情报、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出口业务知识等信息溢出效应来增强当地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这种技术学习效果的生效是缓慢的,因此还需要一些其他政策工具作为补充。为了企业能够吸收更多创新资源,就要从过去注重引进项目、装备向引进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转变,以产业链供应链的高端和技术创新环节为突破点,着力引进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龙头企业和拥有先进技术及科研能力的国际人才团队,通过政策措施引导外商投资向战略性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倾斜,利用外资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商投资的力度,努力开展为先进制造业配套的金融、商务、科技等高端服务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高端延伸,引导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大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营销、采购、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在中国设立国家化技术转移服务与技术开发机构;优化外商投资的营商环境,借鉴自由贸易区(港)的发展理念,深入探索对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作者简介
李逢春: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