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简介
机构设置
智库动态
智库成果
智库专家
联系我们
 智库成果
  现代服务业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综合楼410室
 E-mail:zhikuj@njue.edu.cn
 电话:025-83494746
 传真:025-83494746

 友情链接
 
 
现代服务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现代服务业 > 正文  
  从《人民胜利万岁》到《东方红》:国庆纪念的艺术丰碑
[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21-10-01  阅读:

从《人民胜利万岁》到《东方红》:国庆纪念的艺术丰碑

顾高菲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文艺庆祝是最常采用的纪念仪式。根据记载,中国共产党成立17202528周年,各地皆举行娱乐晚会、戏剧演出等以示庆祝和纪念。[1]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依然是大型纪念活动中的“主角”,尤其音乐舞蹈史诗。

一、史诗类大歌舞的开端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音乐舞蹈史诗的:以音乐、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诗歌、电影、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因素,根据统一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利用诗歌朗诵和舞台美术,把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舞蹈和新创作的音乐、舞蹈贯串起来,艺术地再现历史生活场景,使得观众从中受到教育、感染和鼓舞。[2]用音乐、舞蹈、朗诵等形式在舞台上呈现人民的斗争、劳动和生活场景,这要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3]194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而创作演出的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曾被称为“史诗性质”的大歌舞。[4]可以算作是史诗类大歌舞这类节目的开端。

19497月,为庆祝政协的召开和开国大典,华大三部舞蹈队赶排出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并于2个月后在中南海首演,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以及其他各党派代表出席观看。[5]这是根据革命形势进行预计而排演的节目,由9小节组成:一、庆祝人民政协会(歌舞序曲);二、肃清反动派;三、红旗飘扬;四、支援前线打胜仗;五、庆祝胜利;六、献花祝捷;七、人民的祝贺;八、团结有力量;九、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6]节目的主体部分以歌、舞等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紧扣标题,表现了相应的历史内容,契合了当时的形势,呈现了时代的精神。[7]建构了一个在中国革命中由不同民族和地区以及各阶级的中国人民所组成的“人民共同体”形象。[8]此外,其《序曲》表现中国人民长期的历史斗争,《结尾》预言全国人民胜利,首尾呼应,在提前“预言”了中国革命的结局。尽管《人民胜利万岁》是仓促预排的,但这并不影响其后来成为同类纪念作品创作的参照物。[9]

继《人民胜利万岁》之后,中国文艺开启了“大歌舞之路”的探索历程。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舞剧《和平鸽》(1950年),作为礼物献给“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0]之后,此类作品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中国文艺的“大歌舞之路”。[11]“音乐舞蹈史诗”的影子在这些节目中已若隐若现。在此之后创作的史诗性质的大歌舞有《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为《东方红》的创作排演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12]

二、音乐舞蹈史诗的前身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是《东方红》的前身,也是其创作基础。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于1961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1963年拍成彩色艺术片上映。从其演出节目单、影片《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完成台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上海文化出版社分别出版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等资料中可以看出,其场次和内容,包含了“星星之火”、“反围攻凯歌”、“送红军北上抗日”、“饮血结盟”、“大渡桥横铁索寒”、“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它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将秋收起义到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时期广为流传的代表性革命歌曲串联起来,以歌为主,以舞说歌。其“客串导演”刘亚楼的初步想法是希望通过该表演唱,用一些能鼓舞人心的节目替换掉那些不痛不痒、有气无力的歌或剧。[13]据《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道,1961年底,应中共上海市委邀请,空政文工团赴上海公演《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仅道具就装了满满两节火车厢,演出的总人数(含合唱队)达200多人,1个多月在上海公演40场,观众达到72000多人。当地报纸连续刊载有关演出的消息,广州、兰州、济南、南京、杭州等地的文艺团体,也派人专程赶到上海观摩学习。[14]由此也可想象《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当时受欢迎的盛况。

1962年,上海“大歌舞”的创作者直接向空政文工团副团长牛畅索要了演出剧本,加以改编。[15]1963年,上海市委要求沿袭《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思路,排一个规模较之于前者来说更大一些的节目,这就是在《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基础上最终改编而成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上演于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节的开幕式。

《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包含了序幕和八场,分别是:“东方的曙光”、“井冈山上红旗飘扬”、“走上抗日救国的战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东方红”、“社会主义好”、“三面红旗迎风飘”和“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16]与《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相比较,《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涉及的历史阶段更全,是一部体现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型歌舞剧,在“完整性”上更胜一筹,但与之后的《东方红》相比,在历史逻辑和规律的表现上,都还有待加强和提升。

三、音乐舞蹈史诗的“开创者”

尽管《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的演出现场已经挂出了“音乐舞蹈史诗”的横幅,但实际上,“音乐舞蹈史诗”这个名称是从《东方红》上演之后才广为人知的。[17]因而,《东方红》也常被认为是开创了“音乐舞蹈史诗”这种大型歌舞表演的新形式。

作为献给国庆15周年的一份厚礼,《东方红》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创作完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这两个可以直接参考和借鉴的蓝本。[18]《东方红》的创作排演班子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歌舞创编力量,其中有不少创作人员大多来自于前两部作品的创作班子,例如,《东方红》领导小组中的许平曾是《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的艺术指导。[19]

《东方红》启动时,空政文工团张士燮等人正在创作《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第二部。《东方红》拍板上马,张士燮被急调住进西苑旅社,参加《东方红》的创作排演。[20]从空政文工团抽调到《东方红》的人员很多,孟兆祥、程心天、罗正文、姜小波、仇非等60多人,大多属于舞蹈组。曾在《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中领衔担任设计的张敦仁调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集体,担任舞美设计组的设计组组长。[21]空政的舞台美术设计人员蒋晟、刘信根等相关人员也被调入《东方红》创作组。[22]于是,正在准备排演的第二部《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也就没有了下文。

四、国庆纪念的不朽丰碑

1964102日晚,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3500多位文艺工作者参与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作为国庆15周年的献礼作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公演。舞台版的《东方红》共计八场,分别是《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

103日发行的《人民日报》,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国贵宾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题,在头版显要位置做了报道,特别指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我国人民喜爱的载歌载舞的形式,形象地描写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光辉历程,歌颂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23]104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专题评论,将《东方红》定性为“中国革命的颂歌,毛泽东思想的颂歌”,说它的创作,“是继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以后,我国音乐舞蹈界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个新的重大成就。” 107日,毛泽东主席与驻京部队8000多名官兵同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6日,又同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接见了《东方红》的全体演职人员。恰巧,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也在19641016日成功爆炸。当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时间向参演《东方红》的文艺工作者宣布这一喜讯的时候,全场欢声雷动。[24]坊间有人评论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山呼海应的影响力,也像是一颗“精神原子弹”。[25]

第一轮公演期间(102-17日),《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连演14场,累计接待观众18万人次。[26]京津两地电视实况转播3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各地联播及北京台实况转播多次。[27]不过,限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纸质媒体的受众范围更广,一时还无法为电子媒体所取代。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东方红》,发行量最大的《人民日报》不仅对公演进行连续的追踪报道,还刊发了这部音乐舞蹈史诗的文字脚本。[28]国庆演出结束后,《东方红》的参演人员陆续返回原单位,又引发了全国各地大规模的模仿排演活动。[29]1965年国庆上映的电影版《东方红》删掉了最后两场,叙述到新中国成立为止,再现了从“长夜难明”到“雄鸡一唱”的“东方红”图景,以艺术化的音乐舞蹈史诗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求解放的革命历史史实。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一经产生,就作为开展革命教育的生动教材而获得了某种相对独立的意义。因此,它不是一部纯粹的文艺作品,更不是什么简单的娱乐作品,而是一部融艺术审美与思想教育于一炉的生动的中国革命史教材,更是成为新中国以来国庆纪念的不朽丰碑。改革开放以后,电影版的《东方红》不仅借助电视、互联网、自媒体等现代传媒而达至新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还涌现了一系列接续性的音乐舞蹈史诗作品,例如,《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奋斗吧 中华儿女》等等,这些音乐舞蹈史诗也都是为逢五或者逢十的国庆纪念而作,凡此种种,都在革命记忆的代际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顾高菲: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1] 裴桐:《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的回忆》,《档案工作》1991年第7期;陈金龙:《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71页。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委员会《音乐.舞蹈》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年版,第814页。

[3] 赵桂珍.简述中国音乐舞蹈史诗的发展历程[J].音乐探索,2011,000(002):82-84,100.

[4] 于平.《人民胜利万岁》到中华《复兴之路》——新中国舞蹈艺术发展60年感思[J].艺术百家,25(5):1-5.

[5] 董锡玖:《<人民胜利万岁>响彻中南海——开国大典演出回忆》,《舞蹈》1999年第5期。

[6] 王雄:英雄的乐章——重温《人民胜利万岁》大歌舞[J];党史文汇;201908期:62-63

[7] 于平:《<人民胜利万岁>到中华<复兴之路>——新中国舞蹈艺术发展60年感思》,《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

[8] 应杰,吴海清:《民间话语与人民国家的形象建构——大型歌舞<人民胜利万岁>中国家与民间艺术的现代性》,《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9] 应杰,吴海清:《民间话语与人民国家的形象建构——大型歌舞<人民胜利万岁>中国家与民间艺术的现代性》,《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0] 于平:《<人民胜利万岁>到中华<复兴之路>——新中国舞蹈艺术发展60年感思》,《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

[11] 冯双白:《辉煌的历程》,《舞蹈》2009年第10期。

[12] 上海文化艺术档案馆:《永远的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排演全纪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7页。

[13] 钟兆云:《刘亚楼故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耿耿:《空政歌舞团史话1950-1966长歌彩袖绘蓝天》,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钟兆云:《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诞生的台前幕后》,党史博采(纪实)2004年第5期;耿耿:《刘亚楼与大型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党史纵横》20084期。

[14] 耿耿:《刘亚楼与大型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党史纵横》20084期。

[15] 耿耿:《张士燮与共和国大型歌舞》,《名人传记》1999年第7期。

[16] 注:以下报纸均有相关介绍:《文汇报》,1964523日,第1版;《文汇报》,1964524日,第12版;《文汇报》,196465日,第12版;《文汇报》,1964630日,第2版;《解放日报》,1964523日,第2版;《光明日报》,1964524日,第1版;《解放日报》,1964525日,第13版;《解放日报》,1964525日,第2版;《解放日报》,1964526日,第1版;《解放日报》,196465日,第1版;《解放日报》,1964625日,第2版;《解放日报》,1964627日,第13版。

[17]黄卫星:《史诗<东方红>创作者口述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页。

[18] 《高唱时代最强音——祝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文汇报》,1964523日,第1版。

[19]5届上海之春(1964523-24日文化广场)节目单。

[20] 耿耿:《张士燮与共和国大型歌舞》,《名人传记》1999年第7期。

[21] 耿耿:《空政歌舞团史话(1950-1966)长歌彩袖绘蓝天》,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72页。

[22] 耿耿:《空政歌舞团史话(1950-1966)长歌彩袖绘蓝天》,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

[23] 《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国贵宾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人民日报》,1964103日,第1版。

[24] 《解放军总政治部举办国庆晚会 毛主席同驻京部队官兵一起观看<东方红>》,《人民日报》,1964107日,第1版;《毛泽东主席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接见参加演出<东方红>的全体人员》,《人民日报》,19641017日,第1版。

[25] 黄卫星:《史诗<东方红>创作者口述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序,第1页。

[26] 上海文化艺术档案馆:《永远的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排演全纪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51-159页。

[27] 上海文化艺术档案馆:《永远的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排演全纪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59页。

[28] 《毛泽东思想的颂歌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介绍一》,《人民日报》,1964108日,第5版;《毛泽东思想的颂歌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介绍二》,《人民日报》,1964109日,第5版。

[29] 刘澍:《东方红——从舞台到银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95页。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版权所有@2017-2020
南京财经大学 苏ICP备05007114号
江苏省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