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探究
——基于焦作市李万街道农村地区防控的案例分析
冯建京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区域广,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居民中老人和儿童多,人口聚集现象多,防控意识与信息接收能力较弱、防控人力物力水平较低,是疫情防控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也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做好农村疫情防控是疫情防控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它本身有社会保护机制。一旦有邻居和亲朋好友有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过来人员,人们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消息,做到充分的相互告知和社交隔离。同时,农村居住空间呈“大散居、小聚居”的特征,这天然有利于隔离措施的开展。但是,农村地区疫情防控面临一些难题,不少农民群众防护意识弱、认识不足,且受传统风俗习惯影响,很多农村地区习惯走亲访友、赶集逛街、红白事大操大办,如果管控不好可能对疫情防控带来不利影响。加强农村地区情防控工作,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地区特点,立足熟人社会实际,充分发动群众,落细落实疫情防控举措,坚决防止疫情向农村地区蔓延,做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农村地区防疫工作。
一、基本情况
李万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7年4月,位于焦作示范区迎宾路以西,占地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0.4万亩,下辖9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驻人口约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非农业人口1.4万人。
二、开展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2021年8月德尔塔病毒引发新一轮疫情,李万街道迅速部署,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把农村地区作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农村疫情防控指挥部,统筹协调农村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农村疫情防控工作的调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切实解决农村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二是加强疫情监测。着力提升早发现能力,充分发挥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药店等监测哨点作用,严格落实首诊报告制度。重点对一线卡点人员、村两委干部,特别是从事冷链运输人员,加大核酸检测频次。对务工返乡人员做好信息登记、核酸检测和日常健康监测,指导做好个人防护。加强对基层排查工作的巡回指导和督查,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毫不放松地抓好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落地,进一步夯实群防群控基础。
三是减少人群聚集。压实村两委责任,严格控制农贸市场、村民活动室、棋牌室、小餐饮店、集会等人群聚集活动,暂停宗教场所聚集性活动。做好重点人员摸排和网格化管理,全面排查境外及中高风险地区返乡或有旅居史的人员,发热筛查哨点、李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也将发挥好“探头”的作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缩短病毒传播的时间。
四是做好宣传引导。积极做好健康知识普及,利用村内大喇叭、微信群、宣传车、横幅等宣传方式,提高村民疫情防控意识,推动移风易俗,严格控制集会庙会等民俗活动,倡导“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减少人群聚集。指导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可疑症状的个人及时规范就诊。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三、农村疫情防控存在的短板
目前,在李万街道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仍存在着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并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由此可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严重危害性。但对于这种危害性严重的新冠肺炎,部分村民缺乏科学认识,认识不深入,特别是农村中老年人,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对病毒危害与防控知识了解很少,健康意识不强,防控意识相对较弱。
二是防控措施不严。自疫情发生以来,电视、广播、报纸、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普及有关病毒传播及防护知识,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和防控教育。但是,部分村民仍然对疫情严重性估计不足,加之长期养成的平时很少有戴口罩防病毒的习惯,因而村民防控措施不严,对要求居家隔离观察、不聚集、勤洗手、多开窗通风等防控措施不能做到位,聚众打牌、随地吐痰、吃喝聚集、不戴口罩等行为依然存在。
三是法治观念不强。农村社会的本质特性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游戏规则是通过感情连接起来的,农村地区的人情味很浓厚,人情是表达的载体,人情是社会结构的粘合剂,传统习俗使得村民走亲访友、大摆宴席、聚集一堂,熟人社会背景下的处事基本规则是道德规范,而法律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与他们无关。村规民约、风俗习惯与法治建设发生了诸多的冲突,从而对农村法治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仍有不少红白事摆宴席现象,“人情大于疫情”,法治意识淡薄,弱化了农村疫情防控力度和深度,增加了农村疫情防控的难度。
四、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建议
目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根据李万街道农村实际,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引导。针对农村居民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存在的认识短板,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走访入户、条幅、村广播、微信群、视频号等多种手段,宣传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害与防控的基本知识,及时主动传递疫情资讯,提高农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的知晓率,增强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让农民群众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及危害性,充分认识到疫情防控与农民自身、家庭成员以及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村民戴口罩、勤洗手,文明举办红白事,尽量少摆宴席,避免聚集、走亲访友,不给病毒传播的途径。同时,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既要保护好自己,也要积极参与疫情防控,让农民从“旁观者”到“自律者”,再到“参与者”,形成群防群控的格局,构筑疫情防疫的坚固屏障。
二是织密网格化管理防控网。街道、村组实行群防群控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以村为网,以户为格,将防控措施落实到户、到人,建立包村干部、支部书记、村两委干部、党员上下联动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各包村干部、支部书记为“总网格长”、第一责任人包总,村两委干部为“网格长”包片包组包街,党员为网格员包户。按照相邻相近原则,整合10—30个农户组建若干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单元由3—4人负责管理,在村内道路两侧张贴“疫情防控网格化责任人公示牌”,标明包村干部、网格长、网格员、片警、村医的姓名、电话,方便村民及时报告外来人员等信息。健全“总网格长--网格长-组网格员-党员网格员”责任体系,依托党员网格员成立网格微信群,街道、村组分别建立若干个网格化管理群,实现地域全覆盖、人员全覆盖、管理全覆盖。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使村干部由过去“浮在上面”变为“沉到下面”、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服务”,从而“因事制宜”地服务网格内群众,及时掌握网格内外来人员的动态,做好日常防护。
三是农村管理社区化。根据北李万村的地域界限、村民自治模式,通过“筑围墙、安街门、把路口、设岗亭、人车凭证出入”,对原有开放失管的自然村落,实行相对独立建设、井然有序的社区化管理。在村出入口设置远距离感应的车辆出入管理系统,目前已实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司机无需取卡即可智能识别车牌,登记车辆信息,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村口设置门岗,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村民、外来人员的亮码、扫码、测温、登记等工作,把疫情防控落实到日常管理中。
四是落实奖惩制度。为进一步夯实基层疫情防控基础,推动日常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取得实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疫情防控的积极性,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密防线,实行疫情防控有奖举报制度,通过公告、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载体公开发布举报渠道,邀请全体村民当监督员,参与防控漏洞爆料活动。举报线索经查证属实,分别给予2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奖励。同一线索被多人举报的,奖励首位举报者。通过设立奖金和畅通监督暗访渠道,鼓励群众围绕人员流动、健康监测、公共场所管控等方面举报防控漏洞隐患,倒逼一线升级快速应急机制。在此次疫情中,有不少从境外以及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正是通过群众举报发现的。
五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加强与卫健、公安、通信等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实现数据的共享共通,精准掌握从境外以及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的信息,将凡是来自疫区,或暴露于疫区、途径疫区,与已确诊病例有可能同时出现在某公共场所,或接触(间接或直接接触)的“时空伴随者”列入相应的筛查名单,尽可能的排查是否可能有潜在的发病或病毒携带的可能,根据大数据的分析研判,及时精确地做好疫情预警与防控工作。
作者简介
冯建京: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河南省焦作市示范区李万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