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欢乐几家愁:脱欧之际的英国尬相与中国机遇
李骏
英国时间1月31日,正值周末,相比于前一日中国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数亿中国民众群起沸腾,英国民众随之也历经不眠之夜。“脱欧”,这一持续3年多时间,导致两次提前大选、历经三任首相终于尘埃落定的国际事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呈现出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尴尬局面。
一、缘起:社会福利资源之争
回想因经济停滞不前而寻求加入欧盟试图重振经济的艰难过去,与脱欧的理由如出一辙,特立独行的英国似乎总是想从他人身上寻找阻碍发展的源头。大量移民挤占社会福利资源、欧盟政策不适应英国国情成为脱欧政治决策首当其冲的原因。随着欧洲经济的下行以及人口情况的变化,曾一度令人骄傲的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成为英国人与欧洲人矛盾的焦点。资金短缺、效率低下等“看病难”的原因被归咎于欧盟成员挤占了英国人的利益。两任首相特蕾莎、鲍里斯都曾先后承诺利用脱欧费用加大NHS投入成为获得民众支持的最大诱惑。
二、群相:几家欢乐几家愁
吴女士十年前从中国赴欧盟银行工作并取得了比利时国籍,如今在英国伦敦工作的她对于脱欧表示担忧:于银行而言,如果英国脱离欧盟,银行业务中与欧盟国相关的部分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金融市场也面临新格局;于个人而言,她作为欧盟公民原本在英国享受了与英国本土公民同等待遇,但脱欧之后,社会福利、尤其是各类税收政策将如何影响个体,她们只能处于被动观望状态。笔者采访英国本土人群对于脱欧的态度,吴女士表示,她所在银行的很多英国本土人群支持脱欧,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欧盟的很多政策的确制约了英国的发展,英国用良好的福利政策与移民政策使欧盟各国受益,但所受的拖累已经严重影响到英国本身的发展。而持有留欧态度的则是吴女士的众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同事,他们除了一致认为欧洲共同体确保了欧洲和平之外,也更倾向于在欧洲共同体中自由享受双重身份的利惠。
与欧盟银行业持不同态度的是英国本土教育界人士,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学教师、音乐教育工作者Susan(化名)担忧英国脱欧后她的音乐组织再也无法获得欧盟的文化艺术基金资助,而原本就寥寥可数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将因身份问题更为欠缺,文化交流活动或也将受到制约与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难以预见。
三、过渡:“七变七不变”之纠
脱欧之后,英国将进入长达11个月的过渡期。在过渡期间,英国将继续遵守欧盟规则,并向欧盟支付资金。BBC新闻称这一期间,将出现“七变七不变”现象。其中“七变”为:英国议员将自动失去在欧洲议会的席位;英国将不能自由出席欧盟理事会(EU Council)峰会;英国将能够开始与世界各国就制定新的商品和服务买卖规则进行谈判;英国将逐步采用新护照;脱欧纪念币即将开始流通;英国脱欧相关负责部门将被关闭;德国不会将其公民引渡到英国。
而过渡期保持不变的七件事则是:英国公民护照在乘坐飞机、轮船和火车等方面的权限仍保持原状;驾驶执照和宠物护照在有效期内将继续被接受;欧洲健康保险卡(EHIC) 将在过渡期间继续有效;过渡期内英国公民仍能像目前一样在欧盟生活和工作,这同样适用于希望在英国生活和工作的欧盟公民;在欧盟的英国公民将继续领取他们的国家养老金;在过渡期间,英国将继续支付欧盟预算;英国和欧盟的贸易将继续没有任何额外的税费或边境检查。
四、博弈:政治游戏还是人民权益
英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特立独行仿佛与生俱来,而其作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荣耀之路走得并不顺利。一直以来,苏格兰地区更为亲近欧陆而试图独立成国,利用脱欧契机已多次行动表明态度。北爱尔兰则在鲍里斯聪明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四年双边界”政策下获得了与欧盟国爱尔兰继续保持特殊关系之际,仍然对欧盟念念不忘。这一复杂格局使人忍不住深思:西方民主制度下,政府究竟代表了谁的利益?相较于3355万拥有脱欧公决表决权的民众而言,350万在英的欧盟公民以及在欧盟的150万英国公民,这十分之一的民众将成为最尴尬与被动的群体,在经历了无表决权的政治冷遇后,将再次无奈地成为政治游戏与政党博弈的对象。
五、机遇: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
一头金色乱发的鲍里斯在脱欧蓝图的建设中充满野心与实干精神,继推出技术移民新政“全球精英签证”后,中国企业华为获得建设英国5G网络部分参与权,开启了脱欧过渡期中英贸易合作的崭新探路。伦敦中国商会的林先生认为英国要在11个月过渡期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新的商贸关系,同时要考虑英国在食品、药品以及其他商品方面脱离对欧盟的依赖,中国不可错失这样的商业机会,英国更不会放弃中国的强大资本与巨大市场。
英国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安德鲁教授认为脱欧之际的英国非常需要中国企业的帮助,这一帮助不仅对英国经济有益,对中国经济也是一种利好。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张为付教授则认为中国应抓住英国脱欧契机,努力构建中英、中欧贸易往来及人文交流新格局,以此在中美贸易战中获得突破口,取得新的发展机遇。这一论断无疑为疫情影响下的中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作者简介
李骏: 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