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与灾情双重冲击下粮食物流保障对策
钱煜昊 赵霞 张为付
摘要:今年入夏以来,我国洪水灾害和局部新冠疫情相继爆发,给我国的粮食等应急物资的保障带来了较大压力。基于对现阶段中国粮食物流体系的全面调研,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疫情与天灾双重影响下的粮食物流保障体系优化策略。研究认为:第一,应提升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系统化水平,增强粮食流通能力;第二,应加快粮食流通立法和标准化建设工作,打破要素流通制约;第三,应提高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专业化水平,提升物流体系效能;第四,应积极开展粮食物流体系信息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第五,应引导统筹各地用好配套资金,推进项目整体布局。
2021年7月下旬,河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侵袭,给河南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几乎与此同时,局部性新冠疫情也卷土重来,在江苏、湖南、河北和北京等多个省市相继爆发。疫情和天灾的双重打击将给我国的粮食供应链带来重大考验。由于新冠疫情目前仍在全球肆虐,短期看不到结束迹象,而全球性灾害也在近期频发,除我国外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相继受灾,因此可以预见,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同时应对疫情与天灾双重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保障我国粮食的供应便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对现阶段中国粮食物流体系的全面调研,详细分析了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疫情与天灾双重影响下的粮食物流保障体系优化策略。
一、我国粮食物流保障体系发展现状
(一)八大粮食通道和八条物流线路运输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的粮食物流运输主要依靠八大粮食通道和“两横六纵”八条粮食物流线路完成。八大粮食物流通道为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的主动脉,但之间基本互相独立,具体见表1。为克服该问题,我国又进一步建设了“两横六纵”八条重点粮食物流线路,作为连接八大粮食物流通道的重要载体。2016年以来,“两横六纵”重点线路的物流节点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以“公+铁+水多式联运”为纽带的现代粮食物流网络,粮食跨省调拨集散能力明显提升。就我国各大粮食通道的运载能力来看,除非遭遇极其罕见的大灾害或因疫情进行全国性封锁,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能保障粮食的跨地区调运。
表1 当前我国八大粮食通道运行情况表
粮食物流通道名称 |
粮食物流具体流向 |
流通粮食品种 |
东北地区粮食流出通道 |
东北地区、内蒙古(铁路、水路)→华东、华南、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 |
玉米、稻谷(大米) |
黄淮海地区小麦流出通道 |
黄淮海地区(铁路、公路)→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 |
小麦 |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流出通道 |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川、鄂、湘、赣、皖、苏(铁路、公路)→华东、华南、西南地区 |
稻谷(大米) |
华东沿海地区粮食流入通道 |
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公路、铁路、水路)→东南沿海地区的沪、苏、浙、闽 |
玉米、小麦、稻谷等 进口粮食 |
华南沿海地区粮食流入通道 |
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公路、铁路、水路)→广东、广西 |
玉米、小麦、稻谷等 进口粮食 |
京津地区粮食流入通道 |
东北、黄淮海(公路、铁路)→京津地区(水路)→渤海港口 |
玉米、稻谷(东北)、小麦(黄淮海) |
西南地区粮食流入通道 |
东北、黄淮海(公路、铁路)→西南地区(水路)→宜宾、泸州、重庆港 |
玉米、稻谷(东北)、小麦(黄淮海) |
西北地区粮食流入通道 |
东北、黄河中下游、东南沿海(公路、铁路)→西北地区 |
玉米、小麦、稻谷等及进口粮食 |
资料来源:课题组调研资料
(二)重要粮食物流线路节点建设促进物流模式多元化发展
我国粮食物流重点线路上的节点得到不断完善。2017年起,粮食物流项目得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关照。以“北粮南运”通道为例,辽宁锦州港、营口港、大连港、丹东港、葫芦岛港和正在建设中的盘锦港等6大港口已成为“北粮南运”重要的出海口,与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的港口码头遥相呼应,承接南来北往的运粮船,北粮南运重要流出港口粮食运量占比见图1。与此同时,粮食物流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海运、铁运、汽运在粮食物流领域多点开花。从运输载具和运载路线分布多样性角度看,我国的粮食流通体系也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因对自然灾害和疫情冲击。
图1 北粮南运重要流出港口粮食运量占比
(三)粮食进出口通道不断拓宽畅通
“十三五”以来,粮食物流进出口通道进一步拓宽,与国内八大物流通道衔接能力逐步提高,沿海港口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例如我国以大型粮食企业为载体,利用中欧班列并注重跨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东北、西北、西南粮食陆路进口大通道,粮食进出口渠道逐渐向“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西亚、俄罗斯、乌克兰等世界小麦、玉米和大豆主产地倾斜。粮食进出口通道的突破,使得我国在面对极端自然灾害和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多了一道后援保障。
二、我国现行粮食物流体系面临的挑战
基于上述分析,在大部分情况下,我国的粮食物流体系能够应对疫情与天灾双重影响。但正如这次郑州“百年不遇”大洪水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我们也要时刻做好应对极端灾害的准备。因此,需要深挖掘粮食物流体系存在的不足,并在各个环节做到防微杜渐,进一步优化。
(一)粮食物流系统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粮食物流的仓储、运输、供应等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整合。当前我国以生产为导向的传统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已不能适应销售导向的要求,参与粮食物流运行的企业较少从全产业链视角考虑粮食物流优化问题。此外,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项目方面也存在新建节点与原有节点之间难以衔接的问题,物流运营管理模式落后,粮食物流系统化、一体化水平亟待提升。该方面不足在平常情况下对粮食流通的影响较小,但在紧急情况下矛盾可能被放大,带来较严重后果。
(二)粮食物流发展区域均衡性有待提升
我国八大粮食通道的建设存在明显失衡。一是东北流出通道水路外运能力局部过剩,铁路运输能力的利用率偏低;二是西南与西北通道关键节点少,散粮接卸能力不足;三是华东华南沿海流入通道粮食分拨能力不足,中转设施有待完善;四是粮食进口通道设施过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面向东北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的粮食物流通道建设明显滞后。此外,我国粮食专用码头专业化水平低、作业条件差,尚未实现粮食货源与物流资源供需匹配。该问题如不克服,则当遇到局部较严重自然灾害或者疫情,尤其是灾害发生在粮食通道关键节点较少的西南或者西北地区时,极可能引起短期的粮食供应不足问题。
(三)粮食物流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粮食物流标准体系不健全,导致各环节的设施标准不匹配。一是现行的粮食物流标准专业覆盖面较小,以致有些不符合标准的设施设备仍在使用;二是公路、铁路、海运等领域粮食物流各环节不衔接,限制了粮食物流体系融合发展;三是缺乏高效的粮食物流中转设施,快速中转衔接能力不足;四是物流交换机制尚未建立,信息技术标准化与兼容水平较低。该方面不足主要体现在粮食的跨地区应急供应环节,将会大大延缓应急救援的时效性。
(四)新技术新装备研发能力亟待增强
新技术新装备研发能力和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一是适用于农户和小型粮食经济人的散粮设施尚未满足市场需求,高效环保的进出仓设施有待进一步研发及推广;二是与集装箱运输相适应的运输工艺与装卸设备尚不完善,粮食自卸残余率高;三是成品粮大宗供应和应急供应效率较低,人工码垛、常温存储等情况普遍存在;四是信息化手段在粮食物流活动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粮食物流企业难以实现多模式、各环节的无缝联接。该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本地区成品粮的应急保供环节,当局部发生突发自然灾害或者疫情时,很容易引起超市、农贸市场的成品粮供应链不畅甚至断裂,从而导致粮食供不应求引起社会恐慌。
四、疫情与灾情双重影响下的粮食物流保障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为进一步应对将来可能常态化存在的疫情与天灾双重影响,提出以下粮食物流保障体系优化策略:
(一)提升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系统化水平,增强粮食流通能力
统筹多方物流资源,促进上下游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物流畅通衔接。一是协调粮食物流多元化市场主体,促进仓储物流设施无缝化衔接差,实现粮食物流整体协同效能提升;二是加快模式、业态和技术创新,优化物流节点结构布局,加快构建高效粮食物流多式联运系统;三是积极促进跨区域协作经营,深化产销对接形式,搭建产销合作平台,实现原料、收储、加工、运输、监管等环节无缝衔接。
(二)加快粮食流通立法和标准化建设工作,打破要素流通制约
进一步完善粮食物流标准体系,加大标准贯彻落实力度。一是要加大推广物流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增强公路、铁路、海运等领域粮食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运输工具标准匹配程度,促进铁路、公路、水运标准化无缝衔接;二是要加强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统一物流信息格式内容,建立信息交换机制;三是粮食物流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与兼容水平要逐渐提高,并进一步建立粮食物流标准体系,提升粮食物流准化水平。
(三)提高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专业化水平,提升物流体系效能
加强粮食物流园区、关键节点的散粮专业接发设施建设,提升接发能力,发展快速中转仓型,推广应用集装单元化新技术、专用运输工具和先进散粮接发设施等物流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此外,应大力推广仓储设施的绿色储粮技术,调整部分仓型结构,切实在收储、加工企业中推行分品种、分类、分仓储存,有效提升物流对接能力及效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四)积极开展粮食物流体系信息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建立起对全社会公开资料齐全的粮食统计信息网络,随时采集、汇总各类有关粮食物流信息并定期发布,实现指导各类涉粮经营主体从事粮食生产和贸易活动。在地方政府层面层面,要进一步完善当地基层企业的粮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各载体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应用大数据和智能决策等信息技术来优化物流业务流程,通过与信息化的进一步融合提高粮食物流运营水平。
(五)引导统筹各地用好配套资金,推进项目整体布局
引导各地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构建粮食流通体系的全国性网络。一是从国家层面加大对重要粮食物流通道建设的支持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支持重点向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综合性物流产业园区项目倾斜;二是分类施策、突出重点,在一级粮食物流节点上依托全国性和跨区域的枢纽节点,实现“北粮南运”、跨省大宗粮食的集散、中转;三是指导企业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工作,用好各类财政资金,促进各类专项融合发展,实现协同联动。
作者简介
钱煜昊: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讲师
赵 霞: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教授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