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趋势
朱高立 张为付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的出台直接导致了教育股的崩盘。据统计,相较于今年2月份的高点,教育三巨头——好未来、高途、新东方股价分别下跌了93%、97%、85%。教育股的大跌主要源于《意见》中的六项要义。
具体来说,市场对《意见》的快速反馈取决于以下几点具体措施:一是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这一条足以让大部分培训机构无法正常运转。二是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这一条直接切断了资本投资教育培训的渠道。三是通过第三方托管和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加强预收款监管。那些靠预付款运作的中小型培训机构将难以为继。四是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线上学科类机构改为审批制。五是全面排查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从严审批。绝大多数学科类培训机构经不起这样的排查。六是教育培训机构不得在媒体上打广告,也不得在学校里变相发广告。这就切断了教育培训机构广撒网、拉人头的渠道。
国家整顿教育培训行业有其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导向作用,具体来看:
一、教育培训行业整顿的现实意义
第一,教育培训行业整顿:呼唤现实的社会公平。教育原本是一项非常核心的社会资源,而资本加持下的教育培训却让这个资源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运作。结果就是,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有能力消费,大部分农村家庭或低收入家庭没有条件接受额外的教育培训。培训机构通过支付高额报酬雇佣优质教师,在天赋差不多的情况下,享受到高质量教育培训的孩子在高考中有更大可能获得更高分数,进而抢占了大部分的优质高校资源。对于农村家庭或底层家庭的孩子来说,高考几乎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如果借助于教育培训人为造成教育不公的话,底层学生可能永远无法获得翻身的机会,阶级固化情况将越发严重,整个社会将处于巨大的潜在危险中。一个社会想要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给普通人希望,在此情况下,整顿教育培训行业势在必行 。
第二,教育培训行业整顿: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虽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既有的高考制度决定了考试分数才是最重要的。在此情况下,学科类培训势必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刚性需求。大量校外培训机构因此诞生,并按照统一的、固定的培训模式进行旨在单纯提升学生分数的辅导,导致了所培训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没有了灵活的、差异化的思辨和持续学习能力,让学生完全成为了一个考试机器,最终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本的同质化,严重危害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教育培训行业整顿:减轻全社会生育恐惧。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公布,中央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国家开放三胎的政策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兼顾多重目标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并为此出台了很多配套政策。其中,关闭校外培训机构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在资本的加持下,教育培训机构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撬开家长钱包,打着教育要抓住孩子起跑线的口号传递着这样一条信息: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这就大大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让家长们觉得,如果不给孩子报班,我的孩子就会落后于别人。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未来子女高昂教育开支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很多年轻人对于是否生育,生几个的问题持有消极态度。较低的生育率会加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的保持。
二、教育培训行业整顿的未来导向
第一,保障和规范社会价值观。中小学阶段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一部分来源于家长,一部分来自社会,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学校。公办学校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规范,但是如果是民办学校,如果是外资投资学校,如果是国际学校,如果存在外籍教师,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就会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优化配置人力资本。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把学习天赋更强的人筛选出来,间接实现更加合理的社会分工。但是校外培训机构让这种选拔机制变得不公平,让相当一部分天赋一般、学习能力一般但依靠大量优质的校外培训补偿的学生得以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获得一个对学习能力要求更高的职业,结果就是这类人的真实能力无法胜任其所承担的要求更高的工作,进而拉低了全社会的生产效率。这种现象越普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就越低下。而真正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则被挤占了上升渠道,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对国家来说就是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
第三,避免揠苗助长式的内卷。学科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做题熟练程度和解题技巧方法,实质上并没有让学生学到太多新的知识,因而没有太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高考名额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学科培训实际上是个存量排位竞争。如果每个人都报名学科培训,都拼尽全力去相互竞争,考大学的结果依旧不会出现太大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内卷。内卷的受益者是培训机构及其背后的资本,其他人,如学生,只会身心更为疲惫;家长,只会白白浪费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学校,只会流失大量优质师资;社会,只会承担巨额无效成本。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是输家。
第四,保障公办教育的质量。资本具有逐利特性,赚钱是其唯一目的。当资本进入到教育行业,各类培训机构的首要目的是以教育培训的名义赚钱,并不会在意对人才的培养和对社会的贡献。校外培训机构一般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培养教师上,而是采用支付高薪的手段吸引更多优秀的老师加入。在资本的加持下,用户规模暴涨带来了巨大利润空间,这使得培训机构可以支付给老师超出正常收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报酬。这样一来,大部分公立学校的优质老师就会流入到培训行业,进而导致公立学校的办学质量越来越差。
当教育培训行业给家长造成了沉重负担,让学生失去了业余时间,不利于社会公平,不利于选拔人才之时,整顿教育行业就势在必行。“双减”政策的正式落地给校外培训行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股价的下跌,更是其产业化发展的致命一击。在此情况下,校外培训机构该何去何从呢?本文认为校外培训机构想要突围需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意识到国家想要你做什么,政策允许你做什么;其次,要发现真正符合孩子身心发展需求、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的内容;最后,要准确把握教育培训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归纳来说,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应该从学科培训向素质教育转型,要改变学科培训高利润,见效快的想法,要从国家发展教育的战略高度去领悟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方向。鉴于《意见》的主要监管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并未针对义务教育阶段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及其他类型的教育培训作出明确规定,这就给了义务教育之外的培训留出了一定空间。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教育培训机构突围的重点在于拓展经营范围,以下几个方向可供参考:
三、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素质类教育培训市场需求旺盛
在国家提倡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素质教育不失为一个良策。例如可以增加诸如美术、书法、舞蹈、体育、编程等非学科类的素质教育培训,以及面对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校外托管服务。
(二)成人学科与智能培训空间巨大
虽然K12教育被限制,但职业教育却是被政策重点扶持的行业。今年6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因此,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将未来的发展方向侧重于公考、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考研等职业教育方面。
当下的传统硬件产品已经满足不了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这给新型教育智能硬件一个发展契机,并可能成为教育培训机构的“救命稻草”。在教育产品行业,对教育效果影响越强的产品的价值空间越大。由工具产品到内容产品已经被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长期来看,智能硬件产品也可能会成为教育培训行业的价值变现入口。如何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教育智能硬件,让其更好的发挥辅助学生学习的效果值得关注。
(三)企业端职业与技能培训需求永在
当下,不少学校缺少与基础学科、素质教育相匹配的师资和设施配套,这就给了教育培训机构很大的市场空间。企业类教育服务可以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一是为学校提供优质的内容解决方案、老师资源供给,包括部分底层的教研,学校素材等;二是为学校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如全场景的智能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三是对教育垂直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相关培训服务。
作者简介
朱高立: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讲师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