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简介
机构设置
智库动态
智库成果
智库专家
联系我们
 智库成果
  现代服务业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综合楼410室
 E-mail:zhikuj@njue.edu.cn
 电话:025-83494746
 传真:025-83494746

 友情链接
 
 
现代服务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现代服务业 > 正文  
  优化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21-07-13  阅读:

优化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朱高立  肖金成

摘要: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中央重点关注和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个省市。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2016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纲要确立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一轴,以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为两翼,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三极,以三大城市群以外的地级市为多点的空间布局思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剖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的决策制定提供相应建议,旨在合理利用区域潜力与优势,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助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载负过重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人口流入压力最大的区域。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市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了2487万,相比较2000年的1609万增加了878万。上海市域范围内的人口密度达到了392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甚至达到了25000/平方公里,远超过东京14500/平方公里和纽约10500/平方公里的水平。除上海以外,本地区的江苏省和浙江省也是人口稠密地区。其中,江苏省2020年的常住人口规模达到了8475万,人口密度达到了793/平方公里,浙江省2020年的常住人口规模达到了6457万,人口密度达到了612/平方公里,远高于国内绝大多数省份。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较多的就业岗位、较高的工资水平和较完善的医疗教育体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进入该区域,造成了地区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持续提升,必将加剧已经十分紧张的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二)区域内部分中心城市存在人口首位度过高问题

作为长江中游的重镇,2019年武汉市市辖区年末户籍人口达到了906万,居全省首位。排名第二的襄阳仅为228万,之后依次为宜昌市的128万,十堰市的119万,鄂州市的112万,荆州市的108万。重庆自1997年成为直辖市后,区域内人口向中心城区流动速度明显加快。2020年,重庆全市人口达到了3205.4万,比2010年增加了320.8万。增长的人口主要集中于主城9区,10年增长了288.6万,从而凸显了主城区人口首位度过高的问题。四川省成都市也是一家独大的典型代表。2019年,成都市市辖区年末户籍人口为876万,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宜宾市的230万,人口首位度居高不下。

(三)多数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够,且人口的稳定性较差

数量众多的地级市不仅是吸纳人口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连接大城市与小乡镇的重要纽带。形成集聚人口和规模产业的基础是建成区人口密度达到1万人/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规模超过100万,市域范围内人口规模达到300万至500万。现实情况是,长江经济带内部相当数量的城市尚未达到这样的标准,对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吸纳能力,无法分流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另外,区域内大部分城市为三线、四线和五线,这些城市处于生产要素链条的末端,且区域内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交通不便捷,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这会促使区域内人口产生外迁动机,导致人口规模与结构的不稳定。

(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成本障碍

农业转移人口是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且这种转移往往是拖家带口的家庭层面转移,存在放大效应。长江经济带内部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省份,人口转移规模都在千万级以上,潜在转移人口规模更大。当前,绝大多数省市已经大幅度降低了户籍获取的门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在制度方面已经不存在过多障碍。但仍有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焦点在于较高的转入成本,主要表现在当前居高不下的房价上。无法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需求,无法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安居乐业,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市民化。

(五)城市群内部尚未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

长江经济带拥有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相比较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成熟度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1)城市间尚未形成高速畅快的交通信息网,互联互通水平较低;2)城市群内的省会城市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的抽水机,灌溉了自己,干涸了其他广大区域;3)城市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尚未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

二、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长江上游地区的工作重点是吸引上游地区农村人口就近到城镇就业或转移到中下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应以市域内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为突破口,长江下游地区应以吸引跨省市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这一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城镇户籍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向农业转移人口拓展。具体来看,在教育方面,坚持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在医疗卫生方面,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在社会保障方面,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增强城市产业支撑

产业支撑能力的提升是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的关键。具体来看:1)加大力度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产业的根植性;2)协调联动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实现产业进步与城市发展相依托,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外移城市主城区部分功能,纾解城市病问题,同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最终达到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目的;3)加大对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增强城市的人口承载力。

(三)发挥城市群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紧凑型、集约化和高密度的,因此城市群应是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围绕着上海、南京、杭州、长沙、武汉、重庆、成都等核心城市逐渐形成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现阶段,三大城市群已成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农业转移人口主要的流入目的地,其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是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挥城市群的带动和辐射作用:1)充分利用和激发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优势,加强城市间协作,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2)对城市群规模、结构、功能进行科学规划,建立起一套有梯度的,有次序的城市群合作机制;3)促进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中小城市丰富产业功能,小城镇增强公共服务功能。

作者简介

朱高立: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肖金成: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科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版权所有@2017-2020
南京财经大学 苏ICP备05007114号
江苏省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