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简介
机构设置
智库动态
智库成果
智库专家
联系我们
 智库成果
  现代服务业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综合楼410室
 E-mail:zhikuj@njue.edu.cn
 电话:025-83494746
 传真:025-83494746

 友情链接
 
 
现代服务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现代服务业 > 正文  
  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村劳动力持续性乡城转移
[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21-07-05  阅读:

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村劳动力持续性乡城转移

朱高立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1978-2015年间,农村转移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约为8%(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6)。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速度过慢的问题。例如,韩国1983-1997间农村劳动力的平均转移速度为5.1%,日本在1953-1987年间为4.5%(蔡昉,2017),而我国在2000-2020年间的农村劳动力平均转移速度仅为3.3%。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速度过慢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产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路径,并据此提出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村劳动力持续性乡城转移的实现路径。

 

一、产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

产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城镇就业吸纳能力,扩大劳动者的就业空间,这是吸引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关键(任栋,2015)。产业发展对城镇就业需求量的增加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匹配地区资源禀赋、助力企业价值链升级和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差异化需求实现的:

(一)产业发展对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递延型和传递性,技术进步可以通过连锁效应和发挥对就业的补偿机制提升城镇就业吸纳能力

具体来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连锁效应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还可以间接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就业规模的提升。另外,技术进步,特别是工业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技术转换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构成了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的主体。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技术进步通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来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是企业对劳动力需求量的上升;第二,技术进步不仅可以促使新机器的产生和新工艺的使用,还可以刺激新兴行业的产生,这些新兴行业可以借助其创新型产品开拓出新兴市场,创造出新的需求,从而助力该行业就业吸纳规模的提升;第三,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增加企业的额外利润,从而提升企业扩大投资的能力,投资规模的增加可以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多;第四,技术进步在增加企业收益的同时也间接提高了企业内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这会加剧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差距,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刺激农村劳动力的乡城就业。

(二)产业发展通过匹配地区资源禀赋助力劳动力乡城转移

产业发展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比较优势会呈现出动态变化,因此每个地区都应该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特征实施与之相对应的产业发展战略,且这种战略需要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变化进行相对应的调整(林毅夫,2011)。具体来看,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丰裕程度在每个发展阶段是一定的,且这种丰裕程度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对应的,资源禀赋条件影响到的产业发展也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变化。不同的产业发展意味着不同的生产规模和就业规模,因此,每个特定产业发展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设施。当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与区域的资源禀赋状况合理配套时,该区域的就业吸纳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升并最终充分发挥,对应的,区域内的劳动力规模就会相应出现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较为突出,因此,发展中国家如果想要实现发展,就需要借助本国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发展初期,这种发展模式是与本国的资源禀赋现状相适应的。之后,随着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就会逐渐衰弱,此时,依靠前期的资金积累,资本的比较优势逐渐得到了建立,此时,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如果能够逐渐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换,该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然而,如果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没有与资源禀赋条件相适应,此时就可能出现劳动力被技术或资本替代的现象,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并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失业现象。由此看来,劳动力作为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资源禀赋的其他组成要素共同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内生化。因此,不同国家或区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产业发展策略,在劳动力占比较优势的阶段,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样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会逐渐丧失,此时需要转换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发挥资本和技术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从而带来就业需求量的进一步上升。

(三)产业发展能够助力企业价值链的升级,从而解决我国不同层次劳动就业不均衡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劳动就业存在失衡现象,这主要表现为社会对低人力资本劳动力的需求旺盛,但对高人力资本劳动力需求有限。原因在于大量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在价值链缓慢升级的现实背景下,企业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却不乏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从而导致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大学生就业难,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普通劳动者却可以享受到企业“用工荒”所带来的额外福利。产业发展带来的企业价值链的提升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困境。具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企业价值链的升级可以为高人力资本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转移产业发展自身的价值链,这不仅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不同层次劳动就业的合理化,还可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就业规模。需要指出的是,追求企业价值链的升级也可能导致人力资本较低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受到严重压缩,这会导致不同层级劳动就业的空间失衡。对此,处于价值链底端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这可以通过助力企业发展促使企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处于价值链前端的企业可以通过科技研发和品牌推广等手段实现其自身价值链的持续提升,这一方面可以为高人力资本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关联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扩大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量,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充分就业。

(四)产业发展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存在差异化

劳动者可以划分为低技能劳动者和中高技能劳动者两类,而就业需求的增加对低技能劳动者就业岗位的增加更有益处,主要原因是虽然技术进步使得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成为日常,但这只会替代对劳动者技能有一定要求的重复性劳动,如计算机的出现替代的是打字。但目前来看,复杂类工作,如医生、教师、律师,现有的技术上无法通过机器加以取代。因此,技术进步所能替代的行业是具有一定技能要求的重复类劳动,如电话推销员、打字员、会计,但对技能要求不高和技能要求很高的岗位的可替代性不高,这就使得这两类技能劳动者的就业越来越集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就业的两极分化(Autor et al.2003)。另外,高技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之间存在相互需求,且这种需求存在差异,如保洁人员对律师需求不高,但是律师因为机会成本更高,因此其对低技能服务业的需求程度更高(Mazzolari & Ragusa2013)。由此可以认为,产业发展可以为低技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为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提供了可能。

二、提升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农村劳动力持续性乡城转移

(一)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表明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在当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扩大对外合作有助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具体来看:一是鉴于贸易政策变化对中国出口的显著影响,需要时时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政策变化情况;二是加大加快贸易通道建设。顺畅的贸易通道有助于扩大沿边地区开放格局,促进沿边省市,如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发展,进而推动沿边省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发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

产业发展需要有选择性地确定不同类型行业的先后推进次序。鉴于主导产业对于地区经济具有巨大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政府应该努力提升地区主导产业的行业层次,发挥其经济价值与领导地位。具体来看,应该要明确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深化主导产业改革,使主导产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风险主体和利益主体,充分调动主导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新型产业不仅是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还具有技术优势,因而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引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实现产业升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参与对外贸易的产品种类增加,产品质量提升以及部分国家人为设置的贸易壁垒使得国际贸易摩擦数量和频率不断加大。频繁的贸易摩擦在带给我国贸易压力的同时,也不断激励着我国反思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进而积极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创新精神,以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率,在对外贸易竞争中以质取胜,促进外贸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四)改造传统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产业价值链升级

升级产业价值链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以下措施可以被考虑:首先,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将先进的技术成果应用在传统制造业中,从而提高这些行业的加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最终实现传统产业的工艺升级、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链升级。其次,合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国际产业转移由传统的垂直分工加速向价值链的全球分工转化,对我国而言,国际高技术价值链的国内转移是实现我国产业价值链攀升的动力之一,且我国的区域差异化较大,因此产业价值链的转移应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科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最后,推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差异在我国的东、中、西部表现的比较明显,东部地区应遵循市场规律,把不适宜发展的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为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价值链的攀升提供空间,中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中高端的提升。

(五)平衡城乡教育投资、构建多元化教育投资结构以升级人力资本。当前虽然我国劳动力规模巨大,但人力资本水平偏低,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力的支撑。对此,首先,平衡城乡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偏向性明显,农村地区接受到的教育投资要明显低于城镇地区,这就使得规模庞大的农村人口无法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从而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提升。其次,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投资结构。单单依靠政府在教育上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民众对教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对此,还应将企业、社会和个人作为投资主体,从而实现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担。

 

作者简介

朱高立: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版权所有@2017-2020
南京财经大学 苏ICP备05007114号
江苏省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