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简介
机构设置
智库动态
智库成果
智库专家
联系我们
 智库成果
  现代服务业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综合楼410室
 E-mail:zhikuj@njue.edu.cn
 电话:025-83494746
 传真:025-83494746

 友情链接
 
 
现代服务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现代服务业 > 正文  
  促进江苏社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21-04-30  阅读:

促进江苏社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徐圆  张为付

摘要:社区服务业肩负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民生品质的重任,高质量发展社区服务业能为江苏实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贡献基层力量。一直以来,江苏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日臻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卓越、社区服务专业人才稳定高质、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不断,然而依旧存在综合性功能和个性化服务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为此,促进江苏社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是创新社区服务供给机制,构建现代化社区服务体系;二是,优化、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有效覆盖社区生活服务需求;三是,补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效率。

 

社区服务业,是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方位、高质量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供给主体的具有公益性、地域性、福利性和便民性的多元化服务行业。社区服务业一般可分为,社区经营性服务,涉及社区商业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服务、中介服务等;社区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社区安保服务、行政服务、治安服务、特殊群体救助服务等。

发展社区服务业,是完善社区功能、改进社区管理、提供高品质社区服务的必由之路,对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重大意义,在江苏实现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总定位总目标贡献基层力量。

一、江苏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社区服务机构与设施日臻完善。江苏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功能,推动资金、资源、服务不断向社区下沉。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51683个,与2015年相比,增加32.6%,年均增长率超过5.8%,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国家新标准的城乡社区占比为84%。共有 1.82万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8094家社区老年人助餐点;27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拥有22720个床位数;1028个乡镇卫生院,拥有74600个床位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达 19008.30万人次,诊疗人次占总诊疗量的30.8%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卓越。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 732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4045个村民委员会,114个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15个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2个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3个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城市和谐社区0.9万个,达标率为97.8%;农村和谐社区1.3万个,达标率为93.9%

社区服务专业人才稳定高质。江苏通过专业教育、职业培训与知识普及相结合,建立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 “社区社会工作室(站)”、社区服务中心(站)、社区矫正机构等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截止2020年底,全省共有79255名持证社工专业人才,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80个,1627.7万名实名注册登记志愿者。

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不断。面对快速增长和日益多样化的居民需求,江苏积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创新工作理念,不断探索形成社区服务新模式。比如,推进“政社互动”全覆盖,建立契约式管理制度,将基层政府与村居组织的行政隶属关系进行机制切割,促进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能归位。推行网格化综合治理模式,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确保“人员、职责、任务”落实,促进公共服务效能提升和社区自治功能回归。

二、江苏社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难点

公共政务服务仍为主体,综合性与个性化服务不足。目前,江苏社区服务的发展理念和主要工作还是以社区如何服务好本区居民和企业,提供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为主。但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社区服务也要求日益多元化,既有公益类服务,也有商业性供给,有的还需要提供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且不同利益群体的服务需求也不尽相同。而当前江苏社区服务内容,并不能满足各类群体的需求,导致居民需求与社区服务供给不匹配。这需求社区服务更具综合功能性,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发展模式,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公共服务提供者,而是通过市场机制为社区不同人群提供更具综合性和个性化的服务。

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不够,服务模式传统单一。无论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还是社区养老和社区托幼服务等领域,进入社区的社会力量不够广泛,主要集中于政府联合部分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和少数企业共同建设为主,有些项目甚至是鉴于政府的动员被动参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程度不够,社区服务项目布局较为零散、规模小、层次低,利润较为微薄,发展举步维艰,难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运作的良性循环。

社区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凸显。一是传统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如,苏南五市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的覆盖率都已将100%设定为目标,而苏北农村还不到70%。二是地区内部也存在结构性失衡。如,城市新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先进、服务人员素质较高、商业网点配套较为完善,而老旧社区空间承载能力较弱,一般没有规划过社会服务设施空间,严重影响服务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三是部分社区服务设施利用率差异较大。社区服务设施布局浅层化和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如,有些社区因为老年人口较多,养老床位“一床难求”,但有些社区却大量闲置。

三、促进江苏社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新时代的社区服务业应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聚焦社区居民所需,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的社区服务需求,推动社区服务业向体系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方向提升。

(一)创新社区服务供给机制,构建现代化社区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社区服务供给体制、方式、标准。由政府主导底线民生保障和服务供给,重点覆盖各类弱势群体;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服务、托幼服务、医疗卫生等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社区商业服务的经营管理机制,实施企业化管理和自主运作,促进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逐步建立起社团化、公司化的社区服务组织。二是,健全城市综合社区服务体系。扫除社区服务存在的行政化障碍,合理界定政府、社区组织和社会力量在社区服务供给中的地位和职能,健全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为配套、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持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市场化服务,构建多元主体有效衔接的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体系。三是,健全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结合江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文化广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站)、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体育健身、婴幼儿托育、家政服务等各类农村社区服务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加快发展,探索培育供给与需求相衔接、要素与机制相匹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农村社区服务新业态。

(二)拓展优化社区服务功能,有效覆盖社区生活服务需求

一是,建立精准化社区服务清单。由第三方智库资源介入,开展高质量、有针对性的社区需求调研,对社区服务对象的结构特征和需求进行分析,精准把握社区居民的需求,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居民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清单,并由政府搭桥引入品牌化社会服务项目开展精准化和精细化服务。二是,大力发展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将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场所布局纳入城乡社区规划、改造工作中统筹,探索在城市大中型社区建立社区商业中心,给予规划和土地支持,推动“互联网+”与社区商业服务相融合,整合提升低效商业网点,推进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商业网络体系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化商业服务。三是,推动政府购买专业社区服务常态化。完善社区服务政府购买机制,将购买服务经费纳入各部门、各区年度财政预算,普遍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清单能,积极引导社区组织和社会力量承接,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专业性和信誉度的社区服务机构。

(三)补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效率

一是,合理规划建设社区服务实施。在城市中心区域和人口密度较高区域的社区,探索建立社区公共空间共享机制,可联合设立服务机构,从而破解老城区社区服务公共设施用地紧缺的瓶颈;对于城市新建社区,要求通过预留规划布点、促进资源下沉等方式,落实社区服务设施配套用地,鼓励邻里中心一站式集约配置服务空间,在相邻社区探索建设“多社区一中心”。二是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高于国家每百户30m2的标准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通过置换、调剂等方式,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因地制宜补齐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短板,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集社区教育、文化、休闲、体验、商贸、文创、科创等多种场景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体。三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以提供管家式服务为导向,依托社区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社区APP等社区信息媒介,搭建社区综合服务线上平台,汇聚社区服务各方资源,成为与居民近距离接触的社区管家。

 

作者简介

徐圆: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版权所有@2017-2020
南京财经大学 苏ICP备05007114号
江苏省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