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如何被“武装”起来的?
张为付
棉花作为一种普通的植物, 棉织品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人们之所以迥异于古人而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与这种极为普通的植物和商品有着极大的联系。
与古代人们对探求黄金称之为“黄金”和当代我们对石油的崇拜和需求,对石油称之为“黑金”相比,棉花也曾经被称作“白金”。那么棉花是如何被武装起来成为一些国家手中的武器的呢?
一、棉花的起源与自然属性:全球与日用
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作为农业经济状态下的自然农作物在居民的生活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无论是种植、纺织生产还是使用都是以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为目标,都是在区域相互隔绝的环境之中进行的,没有跨区域的流通和贸易,所以也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
12到14世纪种棉技术传入欧洲之后, 欧洲人因无法控制原棉的生产与贸易,棉花也没有成为“全球商品”。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改变了棉花的命运。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人企图进入亚洲内部,创建一个交易网络,然后将此扩展到亚洲之外,但并不成功。
亚洲棉为多年生木本棉,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支达佛,发现了距今4500年的棉布标本,研究判断就是亚洲棉织出来的产品。
非洲棉也叫草棉,起源于炎热的非洲。大约于公元3世纪前后传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高昌时期的吐鲁番墓葬里,发现公元460年北魏时期的借贷棉布契约,证明当时的高昌棉布已经很流行了。
公元前500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亚洲棉就经越南、柬埔寨等地传入中国。
汉武帝时期,珠崖太守会稽孙就用广幅布进献,广幅布就是用棉花织成的布,珠崖即今日的海南岛,证明当时海南岛人已经能够用棉花织布了。
亚洲棉适应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北部地区气温偏低,亚洲棉难以适应冬天寒冷。
从西汉到宋代,经过长期的培植,终于研究出适合北方地区气候,一年生的草本亚洲棉,亚洲棉才得以在长江流域推广种植。到了元朝,亚洲棉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作物,蒙古统治者们非常喜欢可以替代皮毛御寒的棉花制品。元代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木棉和棉布可以作为为税收的实物。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把种植棉花作为国家战略,以法令的形式,强行推广种植棉花。田地超过五亩,就要种植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土地,棉花种植更要加倍。
宋末元初的棉纺织专家黄道婆,改革了棉纺织技艺,传遍整个江南。元、明、清三代600年间,江南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棉纺织业独步全国,更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豪言。
可见,在农牧业社会时代,棉花仅仅作为一种生产生活用品,发挥着其原始的天然属性。
二、工业革命初次“武装”了棉花:资本与倾销
发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其第一产业行业选择的是毛纺织业,为了大量养殖绵羊收获羊毛,所以发生了史称的“圈地运动”、“羊吃人运动”等,所有的运动都是服从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的产业资本。
但由于羊毛产品的价格太高,只有少数人有能力消费,市场规模太小。精明的资本和资本家及时将毛纺织业生产技术嫁接到棉纺织业,获得了市场的认可,需求侧的增加刺激了生产的扩大,于是产业资本大量进入棉纺织的上下游产业,伴随机器大工业生产下的棉花需求不断增加。
在18世纪后期的棉纺工业中的“纺”与“织”技术交替提高,使“纺”“织”业相形益彰,不断起步,纺织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技术发明展示了工业革命未来引导意义,也使资本主义国家看到了棉花作为另外一种用途的潜力。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开始了对世界其它区域的贸易、殖民、掠夺。其中欧洲帝国在美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 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 欧洲和非洲的贸易网络。
棉纺织产业作为当时重要的制造业,不仅是工业革命的滥觞、 杠杆和跳板, 而且在现代世界的形成过程中, 棉花产业还主导了世界贸易。
英国正是对棉花产业链条的全方位控制,才成为世界霸主,成为现代世界的引领者。与茶叶、 鸦片、 咖啡、 糖、 瓷器等商品的生产和贸易比较,只有棉织品生产和贸易的历史才真正暗含着现代世界诞生的密码, 因为只有棉织品才是真正全球性的商品,只有棉织品才引致了生产与加工环节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只有棉织品能够调动全世界的资本、 土地和劳动力,只有棉织品才将全世界关联甚至整合在一起。
美国的天然地理条件和独特的殖民地位决定了其工业革命中的原材料供给地地位。蓬勃开展的工业革命,造就了美国南部棉花种植的黄金时代,种棉花使美国南方园田主纷纷登上“造富列车”。
棉花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棉花生产的扩张和对财富的追求,直接引发了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最终导致了解放黑人奴隶的南北战争,爆发了美国内战。
工业革命成功的英国生产能力和产品过剩,将大量过剩的棉织品,投向古老的东亚和中华帝国是其维持再生产的重要前提。
其实,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而且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当时的中国民族棉纺织业已经有相当的发展,纺织品大大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早期商品化和工业化,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都离不开被称为“棉花革命”的典型纺织行业。
当时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英国也曾经大量销售使用中国的土布。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直到30年代初才跌落下去,到1831年,中国对美国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以白银为国际支付货币体系下,非均衡的棉纺织品贸易使英国帝国无法应对,所以以鸦片输入打开中国市场为目的毒品贸易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了百年屈辱史。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机制棉纱棉布,破坏了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但同时也为在中国出现大机器生产的现代棉纺织工业准备了客观条件。经过12年的筹办,于1889年开工生产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从此开创了中国现代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
同时期的印度,也爆发抗议英国倾销机器棉织品,维护印度古老手工纺织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圣雄甘地,光着上身在手摇纺车旁读书,成为亚太地区民族革命最经典的形象。
第一次工业革命,通过殖民地国家的种植欧洲国家的生产将棉花的全球链连接起来,也将棉花捆绑上原棉殖民供给、棉产品欧洲输出的产业链体系,从而棉花第一次被武装起来,使棉花这种神奇的植物,把全球几大洲紧密关联在一起,撬动整个世界史的发展,改变了不同世界的格局和地位。
三、全球化再次“武装”了棉花:政治与偏见
跨大西洋商业网络的创建是一次对不同空间的劳力资源和土地要素的大规模重组, 也是对全球市场的重塑,其结果是创造了一个组织化的、具有全球规模的、等级分明的、资本与政治结合的帝国。 然后以商业贸易的利润去武装帝国的军队,帝国的军队再去为商业扩张服务,形成了武装帝国下的全球商业开发。这就构成了一战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的原始逻辑。
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原来的殖民体系下国际生产供给体系被打破,新的产业链分工下的全球生产体系建立,不同的国家和区域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成为一种新的国际分工模式。
在全球化体系当中,离开全球化而独立于国际分工体系之外,单个国家几乎无法生存。
棉花被国际商业网络的再次提起和武装,是棉花的先天自然属性和后天价格属性决定的。
棉花产业不仅跨越了国际、 洲际的界限, 而且跨越了人种、 宗教及文化的界限,是所有人种所必需消费的最终产品,也是许多工业产业的中间品。
而因为棉花种植与加工的复杂性,任何一国大约都无法独立完成其全部的过程。
虽然在前现代时期,像印度、中国这样的大国似乎能够独立完成棉花产业从种植到成品的整个链条,棉织品曾经畅销世界各地,但这些大国却完全无法应对现代纺织技术对传统棉纺织业的冲击,最后不得不加入到全球分工的链条当中。
在以工业革命和城市化为动力的全球化浪潮中,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通过棉花产业的全球史,可以清楚看到,英帝国是如何崛起的,欧洲各国是如何步步紧跟的,美国是如何摆脱英国走上现代强国之路的,中国、 印度是如何被卷入而成为强国附庸的, 所有这些变化都与棉花产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说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棉花被资本主义帝国赋予经济之剑、倾销工具功能的话,那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棉花又被赋予了政治、宗教、制度、人权等一系列的不可评判的软功能。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意识形态、国际盟团组织等对棉花的生产经营运作影响巨大。
世界经济历史表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目前西方国家仍然控制棉花产业的关键生产环节,维持对棉花经济的世界分工,全球南方国家不仅生产棉花,还必须成为西方棉产品的消费市场,这是以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继承和加强殖民体系分工的结果:位于产业链顶端的西方国家不仅掌握棉花产业的核心技术,收获最大利润分成,而且还通过政治胁迫等手段来挤压不同政治形态国家棉花产业发展的国际空间。
近期的所谓中国新疆棉花事件就是棉花产业和产品被又一次武装的典型案例,是西方国家挤压我国棉花产业国际发展空间的又一次实践。在目前全球棉花产业链中,中国是棉花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棉花产业已经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而新疆又是我国棉花生产加工重要地区,也是新疆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这些都让西方民主国家感到中国的威胁,必须发起打压和阻碍活动。
其扰乱中国棉花产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基本操作步骤是:一是西方霸权国家威逼利诱国际上一些“非政府组织”组织国际反华政客、政治团体以人权为借口进行碰瓷,歪曲事实网络罪名,欺骗世界。二是西方所谓民主国家,以上述罗列罪名为依据,然后通过资本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和舆论的制高点,挥舞制裁大棒,逼迫中国作出妥协和让步,以非正义和不公平的方式阻碍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三是为本国之利,滥用人权和国际法律概念,挑起别国宗教区域矛盾,趁机掀起动乱,然后再加大制裁力度。美国对中国香港、新疆等地区的极度关注和矛盾的制造总要体现在某个产业和行业上的,在新疆表现在棉花产业上,在香港由表现在国际金融产业上,可以相信,在中国的其它地区西方国家也不会就此罢休。
作者简介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