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助力江苏乡村振兴
张为付 方国昌 王庆玲
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本世纪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意见指出,“三农”问题是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难点所在,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双循环、应对国内外挑战风险的强劲支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和农村的“双农”现代化是广大农民富裕富足的核心推力,也是“三农”工作成果的关键体现。
绿色是现代化的本色,农业绿色发展与绿色乡村建设不仅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内容,也将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组织振兴形成合力,共同促使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成就。农业绿色发展关联着自然环境,绿色乡村建设关乎人居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构成环境保护的两个维度。江苏作为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强省、农业大省,在全面乡村振兴的战略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探路之责。因此,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启航的背景下,从“双农”现代化的视角解构江苏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全国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江苏方案”。
一、江苏省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是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的省份,素有“山水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江苏省厚植于东方沃土,地势平阔,土壤肥力上乘,土地开发利用率较高。受气候因素加持,江苏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粮食经济作物遍布、产量稳定。2019年全省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总产量达745.82亿斤,比上年增长0.6%。
江苏省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2019年农业总产值3828.60亿元,全省耕地面积339.121万公顷,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筛选达标率超94%,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连年下降,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2.5%。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全省 1.6 万多个行政村全覆盖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分别达84%、94%、75.3%,新铺设农村供水管网2500公里,10万户苏北农房改善年度任务全面完成。
2019年江苏省耕地面积分布图
数据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2010-2019年江苏省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江苏省乡村环境问题及其解构
(一)自然环境:谨防“破窗效应”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尽管河湖众多,但江苏本地水资源量偏少,且受气候变化影响波动较大,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严峻。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新型城镇化深度推进,江苏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违法违规占用问题犹存,“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偶有露头,耕地质量、综合生产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另外,地均化肥农药施用量普遍超过最优标准,这不仅不利于释放农药肥料的增产效应,还会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加剧温室效应,阻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因此,要特别重视江苏农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表现,谨防“破窗效应”露端倪。
(二)人居环境:“三革一化”在路上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也是全面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2020年末,江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官,重点突出“三革一化”: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革命、生活污水革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厕所革命。农村“厕所革命”意即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改变农村长期使用旱厕的旧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紧密牵连。近年来,江苏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农厕、公厕的全面翻新整改,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老百姓难以转变使用习惯,卫生自觉尚未完全形成,多地出现农村旱厕反弹现象,导致改造好的卫厕被长久闲置;部分户厕、公厕质量不过关,保洁工作后期检修存在滞后,使得村民用厕难、用厕烦,加剧了旱厕反弹的可能。
垃圾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事关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整体风貌。垃圾随意堆放裸露不仅造成视觉污染,还加剧土地污染、提高疾病传播的可能性,与绿色乡村建设理念截然相悖。目前,江苏基本形成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但在细节上把控不到位:垃圾收运体系缺乏动态性,人口居住密集区与法定节假日前后垃圾数量增多,但收运频次没有相应增加,致使大量垃圾直接暴露在环境中;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未全面落实,试点示范效应不佳。
污水革命。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污水排量持续增长,但污水治理面临双向桎梏。一方面,农村污水分布范围广、源头分散,治理难度大;另一方面,农村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落后甚至空白,硬性条件差。另外,农村黑臭水体底数不清、牵涉面广,治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污水排放地方标准不清晰,苏南、苏中、苏北各行政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欠缺。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废弃物种类众多、成分复杂,如不及时有效处置将导致“农业立体污染”。数据显示,江苏农村地区的废旧农膜回收率较低,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率仍有提升空间,并且秸秆利用方式多为还田肥料化,原料化、饲料化、集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模式尚待挖掘,生物质能产业未成体系。
三、江苏省乡村振兴中环境问题应对举措
(一)理念向目标转化,行动让技术先行
绿色农业和绿色农村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层面,要设立有针对性的项目规划和预期目标,将“双农”现代化纳入考核机制,提高政府行动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示范之路。国外先进环保农业发展经验表明,绿色生态型农业技术和完整的应用、推广制度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之匙。因此,要加大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经费投入和人才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建立一整套技术推广体系,为中国特色农业绿色发展之路铺好基石。
(二)厕所革命须持续,旱厕反弹需防范
农村“厕所革命”在前期大规模修建任务完成后,需要重点关注中后期农厕的使用反馈及维护修理工作。为防治旱厕反弹现象再露头角,各行政村应加强宣传引导,普及卫生如厕知识,提高村民健康保健意识,让老百姓习惯成自然、遇事即反馈。此外,要安排保洁人员定期消毒检修组村镇的农厕公厕,充分发挥厕所革命效能。
(三)垃圾处理动态化,分类试点再推广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城乡统筹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在保证体系顺利运转的基础上,宜时宜地融入动态性。前提合理规划,中期随时调整,后期有效反馈,做到垃圾无积存、沟渠无死角,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垃圾分类工作也要迎难而上,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为村民制定易于记忆和操作的分类办法。探索建立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组织,动员村民从自身做起,净化庭院村庄,推动村庄环境长治久洁。
(四)污水处理须强化,黑臭水体要严禁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其一。基础设施建设从规划之初就要结合当地实际,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处理设施运行稳定、管理合规是污水排放达标的保证,也是治污成效的体现,要探索出一条政企民三方积极作为的管理之路。对于农村地区的黑臭水体,要强化识别、仔细深挖,研究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黑臭水体治理模式,示范先行、不断摸索,加强巡查、严格监管。
(五)废弃农资资源化,内源污染治理多维度
对于农业生产废弃物产生的内源性污染,要从畜禽养殖模式、农户意愿、技术应用可行性、土地质量等多维视角开展策略部署。以养殖业为例,发展循环畜禽养殖业有其合理性。研究表明,养殖户对于畜禽粪便处理方式的选择除了依赖于农户个人特征,还受养殖规模、环境影响认知、人体健康影响认知等因素影响。因此,要研究确定合理养殖规模、针对养殖户进行认知干预。引导建立受益者付费、第三方处理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合理收益的运行机制,推动就地就近畜禽粪污还田利用,全面提升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
作者简介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方国昌: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王庆玲: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