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多重考验,推动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蔡洁 张为付
摘要:南京都市圈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可以连动中部和东部地区协同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批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其他都市圈的发展规划起到了示范作用。南京都市圈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南京首位度不高、跨省行政管理困难、城市间发展水平差距大等考验,需采取提升创新能力、改良机制体制、梯度渐进发展等措施来应对和克服。
关键词:南京都市圈;长江经济带;首位度;跨行政区
2020年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公开发布,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都市圈规划,对跨省都市圈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南京都市圈是中国第一个按规划建设的区域经济带,以南京为中心,地跨江苏和安徽两省,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南京都市圈规划落实后,其实施过程还将遇到多重考验,如何破解难点、应对挑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南京都市圈:跨行政区城市圈建设的样板
第一,南京都市圈的建立为全国其他都市圈树立了榜样。南京都市圈规划时间在全国一众都市圈中开始最早,建设历程长。从2000年到2020年,南京都市圈历经了从包含6座城市到8座城市再到形成“8+2”格局的漫长历程。作为全国首个跨省级的都市圈,其打造的新发展格局将为之后的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的建立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第二,南京都市圈的建立有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关系着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区域。处于长江经济带中核心位置的南京都市圈,近年来的经济、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大了其对长江经济带的辐射作用。南京都市圈的建立使南京不仅可以辐射影响苏北和安徽,对苏南的影响也势必进一步加大。南京都市圈的建立,可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循环”发展,进而推动国内国际的“双循环”。
第三,南京都市圈的建立有利于连接带动东部和中部地区协同发展。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但中国的发展仅靠东部地区是无法完成的,只有中部和东部地区对标发展,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才能加速建立经济强国。南京都市圈的地理位置承东启西,通过建立通勤圈,推进都市圈的公共交通,共享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资源,可有效衔接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带,有助于中部地区对标东部地区加快崛起。
二、南京都市圈:规划实施仍有多重考验
一是周边强势伙伴冲击南京首位城市地位带来的考验。南京虽是江苏省的省会,但在省内其首位地位被苏州、无锡削弱,在长三角区域还受到上海和杭州的冲击,影响其资源聚集的能力。尽管南京的建成区面积、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大于苏州,但苏州在财政收入、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服务、经济外向度等方面都优于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多年稳居首位度最高的位置。与这些高首位度城市相比,南京虽然工业结构和服务业结构较合理,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财政产业效率也较低。面对都市圈周边多个实力强劲的伙伴,南京将如何发挥核心作用整合资源,使公共服务资源高效配置,是艰巨的挑战。
二是跨省级都市圈地方行政壁垒带来的考验。南京城市圈里的城市属于江苏和安徽两个行政区,由于不同的行政区有不同的行政职能和管理制度,不同的行政主体利益诉求也存在差异,因此行政区之间的衔接和融通横亘着门槛,比如基础设施零散,公共服务分割,生态空间割裂,交通运输和市场流通存在障碍等。除了行政管理成本高之外,都市圈经济还易受到封闭行政区经济的冲击,企业存在地方主导性的经济行为,容易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三是都市圈内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带来的考验。南京都市圈涉及多个城市,这些城市之间经济基础存在较大差距,而在优势职能行业上又尚未形成特征鲜明的代表行业,给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困难。尽管《规划》根据都市圈的自然地理格局、空间开发基础及适宜性,确定了“一核一带两区”的总体空间格局,但不论是创新体系协同共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还是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经济差距都会增大规划实施的难度。如何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之间互利互补、合理分工,是南京都市圈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三、南京都市圈:规划实施对策举措
第一,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共赢共享。提升创新能力是提升南京首位地位、发挥南京省会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打造创新体系,发展新兴产业,建设创新载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南京在都市圈里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增强。同时,通过创新平台合作共建,南京和周边城市可形成资金、劳动力、技术等方面的共赢共享。以南京为龙头,梳理都市圈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将都市圈建成有思想科技创新、有产业行业引领、有要素专业分工、有产业发展互补的协同经济区域,决不能将都市圈建成没有创新动力和产业关联的低水平区域城市“独联体”。
第二,优化体制机制,提供激励约束。行政区分割对都市圈发展带来的挑战,无法通过都市圈规划来治理和克服,因为都市圈规划只有其配套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本身并不具有权力。对此,除了加强省际之间的协调外,还需设计体制机制,克服仅着眼于行政区经济的局限,放眼为都市圈、城市群经济。设计与都市圈发展相关的市场激励机制和官员考核机制,提供激励和约束,以突破制度性和结构性障碍。各城市可以集中培训一批行政和技术干部,进行城市间行政管理和经营人员相互挂职任职,提高管理和经营人才的管理经营水平。
第三,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区域聚集力。南京都市圈中,南京无疑成为教育、医疗、科技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最有力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也是其它城市愿意融入南京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因素。南京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等优势,为周边城市提供这些公共或准公共产品。提高高等教育单位对周边城市学生录取率,动员科技文化医疗等单位扩大服务区域,进一步提高都市圈的人才素质和整体文化科技水平。
第四,梯度渐进发展,发挥优势职能。逐步发展与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接壤的周边区域,按照其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特色,以先进带动后进的方式梯度式渐进发展。一方面,通过南京的龙头地位来辐射和带动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找准城市产业特色,发展不同城市的优势职能产业,根据各自的禀赋条件整合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动一体化过程中各城市产业链的连接。
作者简介:
蔡 洁: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