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简介
机构设置
智库动态
智库成果
智库专家
联系我们
 智库成果
  现代服务业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综合楼410室
 E-mail:zhikuj@njue.edu.cn
 电话:025-83494746
 传真:025-83494746

 友情链接
 
 
现代服务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现代服务业 > 正文  
  后特朗普时代中美关系的应有遵循
[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21-02-01  阅读:

后特朗普时代中美关系的应有遵循

张为付  胡雅蓓

2021120日,特朗普黯然卸任,拜登宣誓就职第46任美国总统,后特朗普时代已然开启。中美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经济体,双边关系一直是全球各方关注的焦点,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特朗普在任期间,“全政府”竞争成为美国对华的战略取向,在经贸议题、政治制度、军事安全和人文交流等领域以对抗姿态全方位施压遏制中国,中美关系遭受建交40多年来的最严峻挑战。时值美国政府更替之际,中美关系来到新的十字路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希望“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拜登政府也明确表示将用耐心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后特朗普时代,中美两国在经贸、政治、军事、民间关系上均存在一定变数,能否发展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新型中美竞合关系,需要重新审视思考。

一、中美经贸关系: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经贸合作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核心。中美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国和重要投资来源地,两国间存在紧密联系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关系。受贸易摩擦影响,虽然2019年中美彼此间贸易伙伴排名均降至第三位,但两国间的贸易总额仍达到了3.73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8%,美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3.5%。中美两国产业链重合度较低、产业续接性高、贸易互补性强,决定了中美两国的经贸合作仍然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其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集中在家电产品、轻工业日用品等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表现为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以机械化农产品、运输设备、电子产品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表现为服务贸易顺差,货物贸易逆差。

2017年特朗普政府执政起,先后对中国启动了“232调查“301调查, 不断升级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利用出口管制、技术封锁、司法胁迫试图实现中美经济的“蓄意脱钩”,给两国关系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后特朗普时代,拜登政府为维护美国利益,仍会将中国视为美国的“战略竞争者”,遏制中国崛起的本质不会改变。但拜登政府反对特朗普政府奉行的关税战、单边遏制、脱钩、逆全球化等做法,预期对华会采取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姿态,注重利用联盟、国际组织、国际经贸规则等方式,在避免冷战、脱钩的基础上制衡中国,在减少经贸摩擦、降低关税等方面扩大中美之间谈判合作的空间。

二、中美政治关系:相互尊重、不可互诋

中美两国政治体制、社会治理模式和意识形态领域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而不同”是中美政治关系长期发展的关键。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破中美隔绝局面以来,两国间已建立了有效的政府间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奠定了中美政治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奥巴马政府奉行接触”+“防范两边下注对华战略,2013年“庄园会晤”之后,中美两国就“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达成共识,即“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两国高层交往频繁,在国际、地区问题上加强战略沟通,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特朗普政府基于对中国威胁的战略性认知错误,放弃了奥巴马政府奉行的 对华“接触”战略,将中国视作最大“战略竞争对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抗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特朗普表态“美国远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着力渲染“中国威胁”,奠定中国是西方共同敌人的意识形态基调。在国际政治领域,特朗普政府先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等多个国际组织,利用国际治理议题向中国施压,压缩中国战略空间。后特朗普时代,建制派的拜登政府或将重新回归多边主义,采用理性务实的做法重新审视既有规则和经验,与特朗普的不可预测相比,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可能会呈现可预测性、可谈判性和可合作性等新特点,中美多边合作领域有望拓宽。中国始终主张和平共存而非意识形态之争,中美两国应在相互尊重、承认彼此政治制度差异的前提下,在应对气候危机、疫情防控等领域重建双边对话机制,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三、中美军事关系:相互怀柔、不可对抗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地缘战略竞争的不断激化,中美军事关系成为两国双边关系中最敏感、最脆弱的关系,两国之间在亚太发生军事冲突的隐患不断增加。在区域布局上,从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到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美国遏制中国的东亚战略思维一以贯之。利用亚太地区复杂的历史和安全形势,美国挑动东海、南海等热点敏感问题,挑战中国涉海主权和权益;在涉台、涉港、涉疆、涉藏等问题上,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通过军事互助、军事联盟等多种手段,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形成对华军事包围。在军备层面上,美国军费常年高居世界第一,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核武器库,不断加快太空、网络等新战争领域的军事化步伐,强调中国为美核威慑对手,确保对华军事优势和主导地位。

特朗普政府执政四年间,在“美国优先”理念下,加大了对美国军事力量的投入,提升了军事博弈在对华政策中的地位,美军在台海、南海地区的巡航行动,以更加强硬的方式挑衅中国领土主权,使中美军事紧张关系不断升级。后特朗普时代,虽然中美两国会长期存在难以消弭的地缘战略对峙,但拜登政府为避免中美关系失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中美之间紧张的军事关系,两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将大为降低,在特定领域甚至会出现开展竞争性合作的共同利益需求。如在军事与安全事务中,中美有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的共同利益,有望在维护核安全、网络空间治理、人工智能军事化利用等领域发现合作的机会窗口;在人道主义救援减灾事务中,中美两国军队在抗洪抢险、防抗台风、海上搜救、应对传染性疾病及军民合作等诸多领域也存在着沟通交流,共同提高联合救援能力的合作潜力。

四、中美民间关系:相互交流、不可隔绝

中美之间已经建立了广泛和密切的民间关系。从以下数字可见一斑,美国有超过500万的华裔人口,其中约有220万为中国出生移民美国;2019年,有283万中国游客访问美国,在美平均消费达到6700美元;2019-2020学年,赴美中国留学生人数为37.25万人,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4.6%,为美国经济贡献159.4亿美元。中美两国间目前已建立277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其中包括50对友好省州和227对友好城市。中美民间已在文化、教育、媒体、体育等领域形成了多个层次、形式丰富的友好交流体系。

但在民间交流活跃的背后依然存在隐忧,受特朗普政府对华强硬政策的负面影响,中美民间关系不可避免的受到伤害。美国不断收紧签证政策,“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人才赴美签证拒签率持续上升;孔子学院等正常教育交流项目被政治化;美国国内社会民粹主义抬头,中美两国地方交流的活跃程度下降。中美交流基金会资助完成的中美两国公众相互认知调查(2019年)显示,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为21%;华盛顿专家对中国的好感度仅为9%,“军事强大”“富有侵略性”是美国公众描述中国特点选择最多的选项,由此可见,美国民众对华的好感度和认知度总体偏低。中美两国在人文技术等民间交流方面的制度性安排容易受到当权政府的干扰与破坏,如何将民间交流与合作法制化是重点。后特朗普时代,中美之间的人文交流止跌回升,留学生政策理性回归等成为广泛预期。充分发挥中美民间交往主体多元、对象多样、覆盖面广、灵活性高等特点,增进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彼此认知上的负面情绪,是构建中美互信的重要一环。

 

作者简介: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胡雅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版权所有@2017-2020
南京财经大学 苏ICP备05007114号
江苏省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