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赋能江苏“双循环”的对策
(中国教育在线2020-10-26刊发;江苏学习平台2020-10-26刊发)
杜运苏 张为付
摘要:“双循环”是江苏外贸发展的新环境,需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培育参与国际分工的新优势,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通双循环堵点;二是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培育价值链“链主”;三是抓住订单转移机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四是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提升外贸核心竞争力;五是协同“引进来”和“走出去”,塑造江苏外贸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企业家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强调,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不仅促进了全省经济增长,还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然而,江苏外贸发展主要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单循环”,在“双循环”下江苏需要尽快培育外贸发展新优势,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一、后疫情时代江苏外贸发展呈现新特征
江苏外贸在疫情冲击后迅速恢复,1-8月全省累计进出口28152.2亿元,好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14%,规模继续位居全国第二。在总量恢复增长的同时,江苏外贸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民企“稳定器”作用增强
江苏外贸主体在疫情发生后开始出现一个新的变化,民营企业出口增速和占比均显著提高,成为稳定出口增长的中坚力量。中美贸易摩擦、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导致了江苏外贸主体在疫情后开始转变,外资企业占比略有下降,而民营企业出口显著增长。前8个月江苏省民营企业进出口9675.2亿元,增长11.8%,增速进一步提高。从占比来看,前8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江苏外贸总额的34.37%,比去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双循环”下,民营企业在江苏外贸发展中的“稳定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二)传统产业迎来新的机遇
江苏是传统纺织服装大省,外销比例较高,占该行业全部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近年来,由于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下降,在江苏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趋于下降。但疫情后防护服、纺纱等出口增长明显增加,而且从调研中发现省内企业承接了大量的疫情严重地区海外订单。今年8月全省纺织服装出口347.46亿元(人民币,下同),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恢复增长迅速。随着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再加上国际疫情短期内控制难度较大,该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外贸业态创新不断发力
江苏外贸方式在疫情后有了明显改善,一般贸易和跨境电商占比不断提高。前8个月,江苏一般贸易出口超过55%,加工贸易降至35%左右,尤其是7月和8月的一般贸易占比均超过57%,而加工贸易只有33%左右。江苏充分利用10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2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跨境电商、保税贸易、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迅猛发展,成为江苏外贸发展的新动能。
(四)市场多元化取得进展
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和国际疫情的双重冲击,今年前8个月欧盟取代美国成为江苏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江苏出口沿线国家呈上升趋势。从出口来看,前8个月江苏出口欧盟3336.46亿元,占江苏出口总额的19.42%,多年来首次超过美国,出口东盟2410.42亿元,占比14.03%,比去年提高1.5个百分点,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645.07亿元,占比超过9.5%。疫情后,江苏外贸市场多元化取得了积极进展。
(五)自贸试验区成为新增长点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以后,三个片区致力于制度创新,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成为出口的新增长点。今年8月,江苏自贸试验区设立满一周年,三个片区共新增市场主体3.07万家,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06个,总投资近2000亿元。今年1-7月,进出口总额3207.7亿元,占全省13%。在“双循环”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型开放将对江苏外贸新优势培育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培育外贸发展新优势赋能江苏“双循环”的对策
江苏外贸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双循环”下可以培育出更强的参与国际分工新优势,建议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通双循环堵点
“双循环”下培育江苏外贸新优势,首先要打通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之间的堵点。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国内和国际之间的重要纽带,可以在培育江苏外贸新优势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加快自贸试验区内的行业市场准入、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等改革创新步伐,尽快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政策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建立自贸区与省内各类型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联动,加快复制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创新,使得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之间在商品流通、要素流通等更加通畅。此外,江苏自贸试验区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级战略,集聚各类优质要素,为江苏培育外贸新优势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培育价值链“链主”
在“单循环”下,江苏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被“俘获”的情况较为普遍,产业升级遇到了瓶颈。长期以来,大部分江苏外向型企业一直将国外市场作为重心,对国内市场重视程度不够,当受到外部冲击时容易陷入经营困难。从此次疫情冲击来看,重视国内市场的企业复苏明显好于仅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双循环”下,江苏外贸企业可以加大国内市场开发力度,获取更多利润,形成“两个市场”良性互动,不仅可以为国外需求短暂下降提供缓冲,还有利于构建自主可控的国内价值链,创立品牌,提高价值链整合能力,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同时,江苏企业可以利用接近消费市场、了解消费者习惯等优势,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培育本土“链主”,发展壮大以后在区域或全球建立以我国本土企业为“链主”的价值链,进而培育江苏外贸发展新优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双循环”新格局,鼓励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只能起到缓冲国际需求短暂冲击,而培育江苏本土“链主”才是重中之重。
(三)抓住订单转移机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
江苏纺织服装、玩具等传统产业在转型发展中尽管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障碍,但在“双循环”下仍然具有培育外贸竞争力新优势的巨大潜力。一是加快自主创新和质量提升,向高值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传统制造业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需求,再加上国际疫情蔓延带来的海外订单转移,江苏企业可以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切实发力,向高值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逐步以更多符合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来取代传统的落后产品,变低端市场的“红海”为中高端市场的“蓝海”;二是拥抱数字经济,向平台化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现代平台经济横空出世,极大地颠覆了商业价值创造逻辑、企业战略和竞争行为、企业组织模式、用户角色、雇佣关系、社会管理模式,打破时空界限,迸发无尽活力,迅速从“经济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江苏传统产业企业可以依托平台集聚的资源优势和网络效应来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与此同时,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的机遇,努力开拓海外新市场。
(四)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提升外贸核心竞争力
在“双循环”下要充分利用江苏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从而提升外贸核心竞争力。江苏高校云集,有15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多年位于全国首位,南京正在迈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然而江苏的创新要素还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优势,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还很少,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从创新到产业化的机制不畅通。“双循环”下重点是改革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江苏外向型企业通过加大研发和设计投入、建设自主销售体系,使业务范围从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销售及售后服务环节延伸拓展或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切实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协同“引进来”和“走出去”,塑造江苏外贸新优势
在“出口导向为主”的“单循环”下,吸引外商投资是江苏外贸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外贸优势。在“双循环”下,江苏不仅要提高外商投资质量,而且要加快省内具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塑造外贸新优势。国际疫情蔓延导致一些优质资产价格被低估,江苏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快跨国并购的步伐,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公司的品牌和渠道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引入国内市场,从而通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资源整合,形成江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新优势。
作者简介
杜运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