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 |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畅通“双循环”主动脉
(江苏学习平台2020-11-17刊发)
张为付 胡雅蓓
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的首次国内考察来到江苏,在南京主持召开了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这是习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第三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
一、长江经济带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举一纲而万目张,“十四五”规划将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核心逻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长江经济带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强有力抓手。
(一)长江经济带是推动国内循环畅通的内河经济带
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坚持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长江流域开发建设源远流长,自古人口稠密、富庶繁华,广袤绵长的长江两岸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具有的区位优势、人口优势和经济优势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尤为重要。从地缘关系考察,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覆盖沿江11个省市横贯东西、连接南北,横跨东中西的经济地理格局在我国经济版图上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长江经济带国土面积虽然只占全国的二成,但集聚了四成以上的人口,长江下游的上海城镇化率达到88.10%,江苏、浙江、重庆、湖北的也达到了较高的城镇化水平。2019年,长江经济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78亿元,占全国的46.24%,增速达到7.23%,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重要引擎。
(二)长江经济带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带
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已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新支撑,亟需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长江经济带是依靠长江黄金水道的带动作用形成的战略经济带,也是工业、商贸等产业密度最高的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工业体系相对完整、产业链比较齐全,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同时,长江经济带科教资源富集,普通高等院校数量、研发经费支出、有效发明专利数等指标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是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三)长江经济带是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带
长江经济带集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三大战略于一体,呼应“一带一路”和沿海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主轴。就国际大循环而言,我国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长江经济带的东部沿海改革开放起步早,很多产业已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中西部腹地广阔,市场需求潜力和发展回旋空间巨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被赋予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要使命。
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区市场分割,要素跨界流动受限
尽管近年来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除地区市场分割的问题,但在行政区经济体制下,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国内市场呈现明显的碎片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方经济封锁,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具体来看,城乡二元土地市场割裂,“同地”难“同权”,成为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劳动力市场配置功能存在局限性,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受到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评价机制、保障机制等因素的制约;资本市场割裂,企业异地收购兼并往往受制于地方政府保护限制,企业所有权转让在现实中并不顺畅。
(二)专业化分工不足,部分省市产业同构化程度偏高
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经济发展缺乏对跨区域之间合作机制的考量,对如何在经济带内实现上中下游分工合作和功能互补缺少顶层设计。沿江省市即使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也常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出现“行政合作,经济对抗”的现象。在GDP绩效考核激励下,各地区对价高、利大的产业蜂拥追逐,利用财税优惠政策、地价优惠政策、外贸政策等自相竞争,造成重复建设、过度投资等问题。结果是沿江省市间横向分工的产业结构高度同构,规模相近,高效率的纵向分工尚未形成。
(三)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外部经济环境严峻复杂
近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增长受国际经济环境及制造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已出现疲软的迹象,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实质上已难以为继,大量企业被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锁定在低端。新冠疫情以来,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形成长期化、复杂化的局面。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大了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也限制了中国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渠道。
三、“双循环”格局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畅通高效繁荣的国内大循环
要畅通高效繁荣的国内大循环,发挥市场在资源高效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市场体系的基本路径是建立健全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发挥生产要素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性作用。要消除要素市场分割,不断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功能,既包括要素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也包括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要推进要素领域改革创新,破除阻碍要素尤其是高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建设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市场体系目前要以推进长三角市场一体化为引领,率先实现长三角三省一市间的政策互通,最大限度地降低货物流通、人才流动、资本融通的跨区域成本,营造统一、透明、公正、自由的一体化市场环境。
(二)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打造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
加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在区域合作中充分发挥各地长板优势、弥补短板不足,通过长短板互动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整体高度。按照完善产业链的要求,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上中下游产业有序衔接转移,鼓励下游区域依托技术和产业优势,瞄准国际先进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促进中上游区域积极承接下游区域产业转移,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突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强化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高效率推进产业与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流域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形成上中下游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有机统一、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全方位扩大开放,构筑高水平开放新高地
把握住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的机遇,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把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结合起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合理配置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衔接产业链分工服务的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推进长江经济带多层次融入国际大循环,借助国际化发展解决我国转型升级遇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作者简介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胡雅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