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新模式剖析——基于滨海县试点新模式的实践
林栋
摘要: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提升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近年来,滨海县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做好品牌培育,加大宣传引导,丰富销售渠道,创新扶贫模式,形成可复制、能推广、有生命力的消费扶贫机制,助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消费扶贫与精准扶贫之间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是精准扶贫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实践。消费扶贫夯实了脱贫攻坚过程中多元主体协同的政治基础、促成了脱贫攻坚过程中多元主体合作的行动框架、确保了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公平价值导向。实践一再证明,“输血式”帮扶或可解一时的困难,却不能形成稳定、长效的致富机制,高质量的完成脱贫任务需要真正拔除“穷根”,夺取脱贫全面胜利必须增强“造血”功能。消费扶贫不仅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从输血式转为造血式扶贫的创新实践,更是筑牢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机制。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消费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笔者近期在盐城市滨海县挂职,与省委驻滨海县帮扶工作队同仁一起致力于帮扶工作,推动消费扶贫是重点工作之一。滨海县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扶贫活动,进一步拓宽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群体农副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在消费扶贫中实现多方共赢。本文对滨海县试点的消费扶贫新模式进行总结,以期能为消费扶贫的深入开展提供经验。
一、做法与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瓶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在省委扶贫办的指导下,滨海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构建全县脱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滨海县2020 年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关于开展买产品、献爱心、促脱贫消费扶贫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今年9月,滨海县委与省委驻滨海县帮扶工作队合作,共同召开滨海县消费扶贫对接会暨万企联万村合作签约仪式,在江苏省经济薄弱地区中最早成立县级消费扶贫合作联盟,28项合作意向协议签约推动全县加入村企互联振兴大行动,通过现场展览、平台直播、视频介绍等生动立体系统地推介了滨海县消费扶贫产品。
同时,滨海县于去年成立农副产品消费扶贫协会,统一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消费扶贫工作,建立扶贫产品目录,实行定期动态调整机制。截至目前,已吸纳农业龙头企业、经济薄弱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会员单位85个,建成66个品种的农副产品目录。滨海县通过整合各部门、各单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打通在消费、流通、生产各环节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着力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瓶颈。
(二)做大产品品牌,积极构建脱贫增收的长效机制
去年滨海县消费扶贫协会创立“襄盛滨海”区域扶贫公用品牌,积极拓展宣传,提高品牌影响。协会对照上海等地农产品准入标准,在野塘、盛海组织2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现已经形成绿色食品4个、有机农产品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3个,并建成奕帆米业、田园牧歌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20个。协会紧扣供沪基地培植、直销窗口建设等重点,全产业链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接轨上海,目前7个市外供应基地建设快速推进,1个配送中心、5个直销窗口正在布点之中。滨海县还整合多方力量,充分发挥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推动“五方挂钩”帮扶单位及有关大型企业与滨海建立稳固的扶贫产品销售长效机制,优先采购滨海县扶贫产品。通过“展示展销”“产品运营”“线上线下联运”等形式,大力推进产销对接,加强滨海扶贫农副产品推介展示,鼓励经济薄弱村与后方单位建立稳定的供销渠道和相对稳定的产销“联盟”。经过积极协调对接,现已经与省人社厅、南京海关、国网江苏电力公司、海信集团、扬州大学、常州大学等省级机关、国企、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供应食材近2000万元,与35家经销主体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关系。
同时,充分发挥县消费扶贫协会作用,做强“襄盛滨海”区域扶贫公用品牌,近期已向北京、南京等大城市直接销售“滨海大米”“滨海香肠”“界牌小花生”、新鲜蔬菜等农产品近70种500余万元,协助村集体联系销售农产品达1200多万元,带动2300余低收入农户销售鸡蛋、蔬菜、山羊等农产品,户均增收3000余元。
(三)创新工作模式,尝试探索消费扶贫的基层动力
今年6月初,在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的指导下,滨海县四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试点成立滨海四鑫农业发展合作社,以合伙经营的方式,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合作社依托自己村的农产品,以滨海大米为主要销售载体,建立统一的区域品牌、销售渠道和营销平台,带动低收入户种植优质滨海大米,解决贫困户稻米销售难、利润低的问题,所有利润按比例分配给四个村集体,村集体再向本村低收入农户分配收益。今年每个村获得分红收益达到18万元,四个村378户低收入农户从中直接收益,由此实现低收入农户得实惠、村集体经济稳增收两大基本获益原则,最终帮助村集体经济建立自我造血功能,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推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实现。
在帮扶工作队的协助下,今年以来合作社在常州大学等单位举办多场惠农展销会,与中国铁路上海局有限公司、南京海关、江苏省气象局、扬州大学、AO史密斯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协鑫滨海发电有限公司等数十家机关企业食堂签署大米长期采购合同,定期供应大米和其他农产品,实现稳定的双向供销机制。
(四)畅通销售渠道,着力打通消费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滨海县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帮助低收入农户开设线上销售专区,不断拓宽销售渠道,逐渐形成“对接承销”“帮扶助销”“商超直销”“电商营销”“展示展销”“直播促销”六种销售模式。去年与扬州大学共同开发“吾济”APP电商平台,依托“扶贫共建店”“云海商城”等本地现有成熟电商,为全县农产品销售打开市场;成立国网江苏电力——苏宁易购扶贫共建店,在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下搭建滨海馆,目前各类平台共上线滨海特色农副产品68种。同时,加快与抖音等流媒体合作,积极推介滨海农产品, “盐城电信”电视签约经济薄弱村,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为扶贫产品代言;制作滨海农产品目录、电视专题片和宣传册,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渠道对外发布宣传,有效地提升和扩大滨海县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充分发挥五方挂钩纽带作用,在中国铁路上海局、江苏省建设银行的支持下,共建滨海港高铁站扶贫产品专营店。今年8月,滨海港高铁站扶贫产品专营店顺利开门营业,作为中国首个落户高铁站的扶贫商品专营店,受到了人民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网、新华日报等16家中央级和省部级主流媒体的报道。专营店借助高铁枢纽优势,逐步打造滨海大米、白首乌、山芋粉丝、海鸭蛋、五谷杂粮、海蜇、菜籽油、麻虾酱、秋梨膏等17种滨海品牌产品,通过线下销售,扩大滨海品牌的知名度,并吸纳本地贫困群众稳定务工。通过建立微信小程序等线上销售渠道,打通流通梗阻,提升流通效率,构建本地特色的扶贫消费产品销售平台,真正打通消费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二、经验与启示
(一)提升政策认知,建立消费扶贫的有效保障
滨海县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基层干部的引领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手段向贫困农户和村干部宣传消费扶贫的理念,提升对消费扶贫政策的认识,深入激发村民的参与动力与积极性,发挥扶贫脱贫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深度挖掘经济薄弱村的特色农副产品,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动产业发展是实现消费扶贫的长期保证,要通过实施土地流转等方式,提升经济薄弱村的集体产业的覆盖率,并根据市场对消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组织经济薄弱村生产与发展符合社会需求以及经济附加值高的特色农副产品,使经济薄弱村的农产品可以经受市场的洗礼,并赢得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农副产品的生产的良性循环。同时,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的培训与指导,增强他们对消费扶贫的过程、方式以及渠道的正确认识,并借助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对接后方单位,为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的健全提供保障,推动贫困户农副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激发其工作热情。
(二)坚持因地制宜,建立长效可持续的扶贫机制
受土地条件和种植习惯影响,滨海县大部分村庄以稻麦两季为主,品种单一且收益不高,基本停留在自给自足稍有盈余的状态。对此,在省委驻滨海帮扶工作队的协调下,与后方多个用米量大的单位食堂建立长效采购机制,以滨海大米为主要销售对象,实现“村集体长期供米,后方单位长期买米”的双向供销长效机制。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改变以往消费扶贫中“人情消费”“一次性消费”的现象,即便工作队结束帮扶工作后,村集体仍然可以通过自身运作与后方单位维持大米销售,实现长效的产销对接。
(三)坚持品牌引领,建立通畅的线上线下销售平台
尽管农产品资源丰富,甚至拥有一些国家地理产品,但滨海农业企业的实力与规模普遍偏小,品牌知晓率也偏低。因此,滨海县立足于地方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县消费扶贫协会作用,做强“襄盛滨海”区域扶贫公用品牌,并结合地域特色与现实情况,设计具有地域文化的农副产品的区域标识,逐步打造滨海大米、白首乌、山芋粉丝等系列滨海特色农副产品,扩大滨海品牌在全省的影响力。同时,政府通过对农副产品品牌标识的管理和规划,积极保护当地农副产品的品牌,提升地理标志农副产品的质量,并引导低收入户与供应商重视产品质量,通过第三方检测强化对产品质量的监控。进一步的,建成集“交易、服务、监管”于一体的县级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实现经济薄弱村农副产品在线展示、网上交易、物流跟踪、在线支付、产品追溯的一站式聚合。
(四)坚持资源整合,建立多方参与协同机制
消费扶贫是一个全产业链行为,涉及生产、销售、流通、管理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不能缺位。在滨海县委和省委驻滨海帮扶工作队的统筹安排下,整合当地企业、种植大户、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四个方面资源,打破行业壁垒,打通流通梗阻,提升流通效率。与当地企业或合作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减少前期重复投入,把成熟的特色产品推向市场。与种植大户建立利益带“捆绑”机制,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合格安全的基础上,帮助代购代销。与村集体建立农业开发机制,通过流转土地因地制宜加强农产品发展规划,进行特色农业开发。与低收入农户建立长期共赢机制,动员贫困户参与生产发展,吸纳贫困群众稳定务工,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并依托公司平台,吸引外地务工年轻人回村创业和就业,形成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
林栋: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常州大学博士。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