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粮食止损战,保障粮食供给安全
马婕 张为付
摘要:粮食产后止损对于保障粮食供给安全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粮食产后止损中存在仓储水平落后、加工过程损失严重和加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打赢粮食止损战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一是改善粮食仓储环境,减少粮食储藏过程损失;二是鼓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减少粮食加工过程损失;三是推动加工企业科技创新,提升粮食产后止损水平。
2020年1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会议中,习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挑战,并倡议适时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党中央明确指出口粮必须“绝对安全”、谷物应“基本自给”,并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中国碗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对于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粮食产后止损意义重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获得了“十连增”的好成绩,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近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粮食损失问题的严重性,农业部曾在其印发的《关于加强粮食加工减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我国每年因产后处置不当而损失的粮食占7%-11%,因过度加工每年损失的粮食在150亿斤以上,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推进粮食止损工作迫在眉睫,具体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增加粮食供给,保障国家安全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可用耕地逐渐减少,中国的粮食供给将存在巨大的缺口,预计到2029-2030年,我国粮食供需缺口将达到7800万-8500万吨。因此,在增产受限的情况下,应对粮食止损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树立“减损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收、减损就是增供、减损就是增效”的理念,将各个环节的“损失量”转变为“供给量”,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大有裨益。
(二)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压力
减少粮食损失也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经过有关测算,中国水稻收获环节若能将损失率下降到2.76%,就相当于新增稻谷54万吨,能够供439万人消费一年,相当于节省了7.84万公顷耕地和2.61万吨化肥。另外,减少粮食损失也能减少因运输过程而使用的燃料消耗和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而减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三)保障粮食质量,增加经营者利润
粮食质量安全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对于粮食安全定义的四个维度中的重要一环。在粮食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因质量恶化而造成的损失不可忽视,并且常常伴有感官无法察觉的腐败和污染,若误食则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如2004年肯尼亚就曾爆发了大规模黄曲霉急性中毒事件,中毒千余人,死亡125人,因此粮食止损的目的也应包含减少粮食质量损失,这有利于提升供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减少粮食损失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进一步释放农户和企业的利润空间,保障粮食经营者的利益。
二、目前粮食产后止损中存在的问题
习总书记在二十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倡导,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我国推进粮食止损工作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动力,但仍将面临如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粮食仓储水平落后
我国粮食生产主力为个体小农户,因此仓储技术标准很难统一,且小农户的仓储设施十分欠缺,储粮缺乏科学性,口粮存储条件较差。另外,受限于气候、环境等外部因素,仓储水平的落后给粮食仓储环节止损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初加工设施仍不完善,粮食收储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均无法得到保障。
(二)粮食加工过程损失严重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更多地倾向于消费精米、精面等重外观、轻营养的“亮、白、精”粮食产品,这就对加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造成了粮食加工环节的巨大损失。粮食的精深加工不仅在数量上使成品粮的出品率变低,而且在质量上造成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此外,加工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三)粮食加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一方面,我国目前对于粮食产后环节的烘干、仓储、加工等技术的研发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关键共性技术的应用仍显不足。另一方面,主粮产品尤其是米、面制品的研究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未形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创新潜力没有完全释放。同时,粮食加工企业普遍使用高能耗、高污染的工艺设备,这也给粮食加工环节的节水、节电、节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强化粮食产后止损的对策措施
粮食止损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应予以高度重视,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善粮食仓储环境,减少粮食储藏过程损失
粮食储藏损失是粮食产后系统中损失较大的环节,主要有霉变损失和虫害损失,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产生极大影响。改善粮食烘干、储藏等条件是粮食止损的重要举措,这将有利于减少仓储过程中的霉变与虫害影响,全国各地应积极开展粮食产地烘储设施建设试点示范,大力推广先进烘储技术。充分利用补贴政策,支持农户建设粮食仓储设施,引导农户科学储粮,改善存储条件。
(二)鼓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减少粮食加工过程损失
精米、精面等过度加工不仅浪费粮食和能源,还造成了营养流失。应引导企业合理控制加工精度,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营养成分有效利用率。减少精米、精面等重外观、轻营养的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糙米、米糠制品等新型营养健康产品。同时,应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拓宽增值空间,提高资源综合效益。积极开展稻壳、玉米芯、秸秆等生物能源的产业化开发,提高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
(三)推动加工企业科技创新,提升粮食产后止损水平
大力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对粮食产后环节的关键性技术的研发,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建设研发集成平台,为粮食加工企业的应用提供服务。重视传统口粮加工品的技术创新,加强研究成果产业化。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节水节粮技术设备,淘汰高能耗的污染设备。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促进上下游企业关联合作,推进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随着中国粮食的供需缺口扩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粮食自给率下降,我国的粮食安全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增产难度不断加大的前提下,减少粮食损失成为必然路径。中国应从改善粮食仓储环境、鼓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推动加工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入手,降低粮食的损失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简介
马婕: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博士生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