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高校后勤保障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
高建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止2月底,湖北以外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复工率达到95%以上。3月份以来,国内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基本控制,多数省份已调低疫情应急响应级别。但是,当前境外疫情呈现快速扩散态势,境外输入性病例明显增多,防范疫情反弹压力持续存在。高校学生来源地广、人群聚集密度大、社会关注度高,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对维护师生员工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大意义。
后疫情时期,高校后勤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后勤保障服务,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匹配的后勤保障运行秩序,有效弥补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当前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后疫情时期高校后勤保障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梳理分析,并为后疫情时期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安全开展提出建议。
一、后疫情时期高校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的挑战
后疫情时期包含学生复学期间和返校人潮高峰过后的疫情末期两个阶段。后疫情时期,疫情扩散得到有效遏制,校园疫情防控体系陆续建成。高校后勤保障部门要针对后疫情时期的不同防控阶段,适时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措施,积极应对各类挑战。
(一)学生复学期间
这一阶段高校的疫情防控重难点是伴随复学所产生的返校人潮。伴随复学产生的大规模跨区域人员流动,会使疫情初期社会集中防控所形成的人员流动管控和疑似隔离措施被打破,全国性人口流动将对现有校园防疫系统承载能力造成极大挑战。如何在学校疫情防控系统可靠运行的前提下,保障广大师生员工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是高校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返校人潮高峰过后,疫情末期的防控阶段
此阶段高校疫情防控系统已度过艰难的磨合期,疫情防控工作将从重点布控、严密防守转向长期、持续的系统性运转,校园疫情防控将成为高校重点关注的常态化工作。高校后勤如何在保证业务正常开展的同时,构建线上服务闭环,完善应急处置体系,提升后勤保障内部各业务条块及与校内其他部门的协同,最大限度的降低疫情输入和扩散风险,是高校后勤保障团队面临的另一项挑战。
二、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小而全、封闭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被打破,日益开放的办学模式以及日趋专业化、信息化的社会服务,使得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发生了显著转变。
第一,业务覆盖面广。随着大后勤理念不断被众多高校接受,高校后勤保障工作覆盖的业务日益扩展,涉及餐饮、物业、绿化、宿舍管理、维修、水电运行、医疗等众多领域。从物理空间而言,业务范围覆盖校园的全部场所。从服务对象而言,后勤保障服务于全体师生员工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人员构成复杂。高校后勤推进社会化改革以来,工作队伍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包括在编人员、人事代理人员、外聘人员、临时工人以及参与后勤保障服务的社会企业人员等,人员构成复杂。
第三,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高校后勤保障的医疗、水电、节能、餐饮、土建、维修、绿化等工作,均需要掌握专业技术和行业发展态势的专业人才。是否配备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将直接影响后勤保障的服务质量。
第四,信息化建设滞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在校内各部门间参差不齐,有限的资源通常优先保障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后勤保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往往滞后。
三、后疫情时期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重点
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决定了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疫情防控风险高、任务重、压力大。面对后疫情时期的严峻挑战,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应结合自身特点,精准识别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难题和关键环节,正确分析面临的复杂矛盾,协同校内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优势,提高保障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全面降低疫情防控风险。
(一)多措并举,加强社会企业人员管理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落实高校校园“防输入,防扩散”任务,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加强对社会企业人员的管理,是后勤保障部门切实做好疫情源头防控的重点。后疫情时期,后勤保障部门要在加强人员精准排查,准确掌握返校行程,实行每日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压实社会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引导,增强从业人员归属感,精准高效把不确定因素变为确定因素。
(二)强化监管,夯实疫情防控保障体系
学生返校后各类教学场所、食堂、宿舍、图书馆等都会成为高风险的人员密集场所,特别是食堂和宿舍,更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高校后勤要加强对食堂和宿舍各环节的监管,严格排查防控风险、细化防控流程,夯实疫情防控保障体系。食堂在继续做好食材采购、配送、存储、加工及销售各环节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在从业人员防护、食品销售管理、学生购餐秩序管理、食堂环境保障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管控。宿舍管理人员在继续做好日常管理服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在从业人员防护、环境保障、健康教育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管控。
(三)打造信息后勤,构建线上服务闭环
信息化是实现后勤保障工作专业化、精细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后疫情时期,为降低疫情防控风险,减少人员流动和不必要的集中,高校后勤保障各类办事窗口和服务中心应尽量转为线上服务模式。疫情防控对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窗口期。高校后勤可通过开发在线订餐、网络报修、智能门禁等信息技术平台,提升服务品质,提高疫情防控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分散的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整合,形成完备的后勤保障服务信息化链条,打通线上服务闭环,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便利和个性化的服务。
(四)强化预案演练,完善应急处置体系
安全管理是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一项持续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后疫情时期,后勤保障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各类应急预案的教育、培训和演练。通过演练,全面检验现有工作措施,进一步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有效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高校后勤要加快完善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后勤保障应急处置体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后勤保障服务,切实提升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全力消除疫情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
(五)发挥“内”“外”两个协同效应,共同应对挑战
高校后勤保障服务功能和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高校后勤内部各业务条块的协同配合,也离不开校内其他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协同配合。后疫情时期,疫情防控各项制度、方案的落实,更有赖于 “内”“外”两个协同效应的发挥。要以工作例会、研讨会等沟通形式,发现保障漏洞和服务断点,通过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堵漏洞、补断点,采取 “一站式服务、一条龙保障”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后勤内部协同效应。要将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和资源配置的、涉及基础性保障工作的多个部门纳入后勤保障服务“核心协同体”,制定协同工作机制,形成部门间协作、互信、互助的工作局面,有效发挥后勤外部协同效应。
四、后疫情时期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难点
(一)社会人员管理
高校提供服务的社会企业人员数量多,文化学历层次偏低,人员流动性大,教育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后疫情时期,教育、引导和监督社会企业人员将学校的疫情防控制度、方案真正落实到工作当中,使他们成为疫情防控体系中的稳定因素,是一项挑战性工作。
(二)专业技术人才引进
高校后勤保障工作涉及水电、土建维修、医疗等业务,专业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相关管理工作。而专业技术人才属于社会稀缺资源,加之高校人事聘用制度的限制,难以吸引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加入高校后勤保障团队。
(三)后勤文化建设
社会企业人员作为后勤保障服务的主力军,对学校没有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直接影响后勤保障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加强后勤文化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爱岗敬业、奉献育人”的文化氛围,让他们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激发主观能动性,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简介
高建军: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后勤保障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