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冲击与应对
(新华日报2020-04-07刊发)
杨继军 张为付 艾玮炜
摘要:新型肺炎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对全球供应链体系构成阶段性冲击。物流方面,疫情严重国家的零部件不能按时生产,商品无法及时运输,影响企业的交付能力以及履约能力;资金流方面,疫情恶化了投资环境,动摇了投资信心;信息流方面,冗繁的出入境管制措施使得贸易通关时间延长,信息传递渠道受阻,供应链将会面临延迟和中断的风险,特别是对位于供应链中下游位置的发展中国家和生产链较长的机械设备、电子制造以及计算机等行业影响更大。对此,国际社会应该通力协作,积极构建“战疫命运共同体”;加强应急管理,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完善供应链的风险应对机制;推动全球供应链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当前,新型肺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截止2020年3月18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180000多例,累计死亡7000多人,波及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预计未来几周内确诊病例数、死亡人数以及受影响范围仍会进一步扩大,并认定此疫情已构成全球性大流行病。鉴于新型冠状病毒较长潜伏期、叠加传染能力和高致死率等特点,为了控制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国际社会呼吁构建“战疫命运共同体”,携手面对疫情“全球性大流行”带来的挑战。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冲击
(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主要渠道
第一,外商投资信心不足致使资金链紧张。新型肺炎疫情短期内造成外商直接投资的显著下降,进一步导致全球供应链中资金链的断裂。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吸引FDI的重要因素在于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如果新型肺炎继续扩散,企业复工复产困难,外商会对疫情严重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环境产生质疑,从而将资金流转向更为安全的地区;另一方面,信心是影响投资市场的重要因素,疫情的影响并不仅限于疾病的传染,更严重的是投资市场恐慌情绪的传染。疫情传播速度、传播范围、死亡率以及确诊率会随时影响投资者的避险情绪,从而全球供应链的中下游部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第二,跨境物流无法及时运输致使供应链延迟。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跨境物流将供应链链条的上下游相互链接在一起,是保障货物和服务跨国流动的重要环节。从短期来看,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各国为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播散,一旦采取延迟复工措施将会导致各行业无法及时恢复运营,与此同时,物流运输成本也会大幅度上升。对于供应链的供给端来说,疫情严重国家(或地区)的零部件不能按时生产,物流无法及时运输,影响企业的交付能力以及履约能力;对于中间品依赖程度较高的需求端来说,中间产品的无法交货直接影响最终品的生产,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将会面临延迟和中断的风险。
第三,出入境管制措施致使信息流受阻。在国际卫生组织认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全球已有62个国家采取针对肺炎疫情防控的出入境管制措施。从短期来看,一方面,出入境管制措施致使疫情严重的国家参与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受阻,从而导致涉及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以及投资等国际性项目的订单大幅度下降,使得全球供应链的相关环节受到一定的滞后影响;另一方面,冗繁的出入境管制措施使得贸易通关时间延长,信息传递渠道受阻,市场变化导致时间成本大幅度上升,全球供应链的运转步伐将会进一步迟滞。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体系冲击的异质性
第一,国别异质性。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凭借技术研发优势位于供应链的上游位置,新冠肺炎疫情在这些国家的蔓延,将会影响产品生产的资本供给以及最终消费市场的发展,从而对全球供应链造成较大冲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产品零部件的生产以及组装多数外包给位于供应链的中下游位置的发展中国家,疫情在这些国家的蔓延,使得高度依赖中间产品的国家受到严重冲击,中间产品供应不足,短时期内难以找到替代的供应市场,进一步通过“牛鞭效应”导致全球供应链断层。
第二,行业异质性。从现实来看,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为机械设备、电子制造以及计算机等行业,由于这些行业的生产链较长,生产过程中需要进口较多的中间品,疫情的全球性蔓延使得这些行业的供应链在短时期内无法做出快速反应,生产出现延迟甚至停滞。相比较而言,纺织、服装等行业由于制造环节简单,供应链长度较短,受疫情的冲击较弱。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激发了大量医疗用品需求,但是由于国际运输、出入境管制等原因,医疗用品行业的供应链不畅。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影响
第一,贸易进出口份额大幅度下降。我国以低端要素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通过中间品进口加工组装再出口至终端市场,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负增长。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20年1-2月,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值41237.6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贸易总值20405.8亿元,同比下降15.9%,进口贸易总值20831.7亿元,同比下降2.4%。可见,短期内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和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影响是断崖式冲击。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制造”的成本,如果与中美贸易摩擦叠加,可能会引起部分产业链的回迁与转移,引发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将主要加速向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转移,资本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环节转移至日韩、欧洲等国家或地区。
第二,部分行业发展严重受挫。中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中国制造供应链体系,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核心节点,一旦中国的某个生产环节出现了梗阻,必然会波及到其它国家的其它环节。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1-2月,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额累计同比下降14.9%,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家用电器、灯具、照明装置及其零件以及音视频设备及其零件等出口额下降都在15%以上。这些零部件供应的短缺,将会导致高度依赖中国中间品生产与加工的市场失去供应来源,并影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布局。
三、主要应对措施
第一,各国应通力协作,不能以邻为壑。病毒无国界,面对肆意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任何国家都不能做到独善其身,国际社会应该积极构建“战疫命运共同体”,携手面对这一重大挑战。各国要确保信息通报透明化,医疗硬件设施不足的国家应积极谋求国际协助,疫情得到控制的国家应积极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共同合作研发防疫疫苗。在进行防控防疫的同时,要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实现“防疫”与“生产”的双线并进,缓解全球供应链体系因生产供应不足而面临中断的风险。
第二,加强应急管理,完善供应链的风险应对机制。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每个国家都是生产网络中的节点,面对突发风险时,完善供应链的风险应对机制无法避免。一方面,高度依赖某个中间品的供应市场在面临风险时很容易导致全球供应链的延迟或中断,跨国公司在选择生产网络布局时应注重供应市场的多样化,避免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的设计应在柔性化的基础上增强链条的韧性,柔性化设计使得供应链企业在短时期内能够降低成本,但在面临高频率高强度的风险时,建设供应链预警体系,强化自身供应链的韧度才是构建供应链危机应对机制的关键因素。
第三,推动全球供应链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鼓励企业积极创新发展各类贸易业态,推动传统内贸专业化市场转型升级,实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数字贸易,跨国公司应借助科技技术的进步对供需关系进行精准预判,通过建立供应链数字化云平台串联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实现供应链端到端的可视化。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易”,但服务业行业可以开发出“大数据寻人”、“线上就诊”等线上服务。企业应该把握危机中的有利因素,将线下需求转移到线上,促进生产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作者简介
杨继军: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艾玮炜: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
原文链接
http://xh.xhby.net/mp3/pc/c/202004/07/c76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