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进出口贸易分析与展望
孙一菡
摘要: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台湾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已经生根发芽,两岸生产链条连接得相当紧密,最终品及中间品贸易相对成熟,疫情因素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相对较小,双边贸易影响总体可控。但是疫情因素对服务贸易影响较大,此时亦是重新推动《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有效降低两岸服务贸易壁垒的良好契机。
一、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双边贸易基本情况
2019年台湾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149.2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7%;出口额为3292亿美元,占全球出口贸易额的1.7%;进口额为2857亿美元,占全球进口贸易额的1.4%,位居全球前二十甲。其中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贸易链接程度最深,贸易总额、进口额以及出口额的占比分别为24.26%、27.9%以及20.08%,在各项统计数据上中国大陆皆为台湾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受全球贸易宏观环境影响,2019年台湾地区与全球贸易总额以及与中国大陆贸易总额较2018年略有回落,皆为历史次高。从贸易总额同比增速的角度来看,自2010年至2019年十年间,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贸易总额的同比增速有8年超过了台湾地区与全球贸易总额的同比增速。在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下,台湾地区不仅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红利,也能拉动对外贸易的体量,强化与中国大陆的贸易往来无疑是台湾地区的必然选择。
2019年两岸进出口商品主要类别
台湾地区进出口商品类别 |
出口至中国大陆 |
自中国大陆进口 |
2019年出口额 (百万美元) |
比重 (%) |
2019年进口额 (百万美元) |
比重 (%) |
机器及机械用具;电机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声音重放机,电视影像、声音记录机及重放机 |
55,438.82 |
60.379 |
37,348.37 |
65.081 |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查、精密、内科或外科仪器及器具;钟表;乐器 |
9,068.86 |
9.877 |
1,798.69 |
3.134 |
化学或有关工业产品 |
7,806.06 |
8.502 |
3,939.76 |
6.865 |
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
7,250.56 |
7.897 |
1,799.87 |
3.136 |
贵金属及贵金属制品 |
5,066.68 |
5.518 |
3,625.87 |
6.318 |
从台湾地区的出口结构来看,其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是机电产品,2019年机电产品出口额189,975百万美元,占台湾地区出口总额的57.7%,同比增长3.8%。中国大陆作为世界工厂,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生产要素,其中机电产品作为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必要零部件,台湾地区所做的贡献不可小觑。2019年台湾地区至中国大陆的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55,438百万美元,占对陆总出口额的60.4%,这一占比远高于对全球的57.7%,并在2019年台湾地区总出口额衰减的情况下,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0.62%,实现了逆势增长。台湾地区出口至中国大陆的前五大类商品同时也是台湾地区自中国大陆进口的前五大类商品,当中所包括的中间品贸易相当绵密。其中,第二大类光学检测相关产品的出口额达到9,068百万美元,占比9.8%,可见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泛电子产业发展的密不可分,也是中国大陆发展先进制造业不可忽视的伙伴。
二、疫情影响下两岸贸易现状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前两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2.04万亿元人民币,下降15.9%;进口2.08万亿元人民币,下降2.4%。新冠肺炎疫情因素短期内对经贸活动造成一定冲击,进出口出现波动在所难免。相比之下,两岸贸易方面,2020年前两个月累计贸易额为312.1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出口75.6亿美元,同比上升1.1%;中国大陆自台湾地区进口236.5亿美元,同比下降3.4%。从增速来看,两岸进出口贸易依旧保持相对稳定。
疫情因素对经贸活动的影响并非由于贸易条件的改变,而是更多地来自于供需两端。从需求端来看,疫情影响的是消费终端,尽管中国线上消费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需求端的冲击,但是对大部分线上消费基础薄弱的国家来说,停滞的线下消费网络,迫使众多消费者在疫情期间仅满足于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外围消费的匮乏势必影响中国消费品的出口。从供给端来看,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背景下,任何一国在疫情期间生产效率的下降都会影响整个价值链的正常运行,进出口贸易作为货物交换的重要载体,势必受到明显冲击,冲击的大小还有赖于全球防疫体系给出答案。
由于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已经生根发芽,两岸生产链条连接得相当紧密,最终品及中间品贸易相对成熟,疫情因素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有赖于两岸对疫情防控的重视,疫情防控的精准到位使得生产端的伤害降到了最低,双边贸易影响相对可控,延续了两岸进出口贸易的畅通。随着双方产业链的重新嫁接,中间品开始流动,预计短时间内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进出口贸易将恢复正常。
三、后疫情时代对两岸贸易往来的反思
(一)积极推动两岸服务贸易进程
在服务贸易产值不断创新高的21世纪,中国2019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415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其中,出口总额增长8.9%;进口总额减少0.4%;服务贸易逆差15024.9亿元,同比下降10.5个百分点。逆差缩窄预示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有所优化,中国新经济发展开始推动服务性产业的输出,这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经之路。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于2010年6月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双边贸易协定,有效降低两岸贸易壁垒,在此之后原定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以及争端解决协商都将陆续推动。《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作为ECFA的一块拼图,实质涉及层面包括商业服务业、通讯服务业、营造及相关工程服务业、配销服务业、环境服务业、健康与社会服务业、观光及旅游服务业、娱乐、文化及运动服务业、运输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等等,旨在规范两岸在制定可能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时应当遵守之义务,包括透明化、客观公正、避免不公平竞争、允许相关的资金移转以及原则上遵守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等。《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所规定的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两岸服务贸易壁垒,但却于2014年搁浅于复杂的政治因素。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下,服务贸易首当其冲,尤其对于航空业、餐饮业、影视业以及旅游业等冲击最为显著。两岸航空自通航后,2010至2015年一直呈现高增长的状况,2015年总旅客数达到近1200万人次;直到2016年开始,大陆游客逐渐减少;至2019年总旅客数已经跌破1000万人次。近来受到疫情因素影响,两岸航班更是大幅锐减,这也连带影响了普通货物的运输成本涨幅超过四成,台湾地区航空产业可以说是雪上加霜。ECFA今年9月届满10年即将到期,此时正是重新推动《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良好契机。台湾地区作为一个浅碟型经济体,所能涵盖的产业面相当有限,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署有助于分享中国大陆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台湾地区所具有的软实力也能够以更加有效率的方式融入中国大陆。
(二)细化两岸公共卫生体系交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任何地区的医疗体系都是巨大的考验,其中显现出的问题也是未来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改善的方向。疫情初期,中国大陆医疗资源整体配置不均、分级诊疗的转诊机制不够充分等问题较为明显。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之间的资源配置失衡,城市大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失衡,基层医疗水平不足, 导致大量患者集中在少数医疗机构,不利于控制疫情传播。经此一役,分级诊疗制度推行有望加速。当然,公众对优质医疗资源总是追逐的,因此一方面需要引导公众一般性的病情多去基层,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要切实提高自身水平。相比之下,台湾地区医疗体系对于疾病分流的建设相对成熟完善,基本形成诊所、地区医院、区域医院、医学中心的四级分级诊疗格局。但是,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台湾地区存在较明显的不足,病人信息采集与活动轨迹整理成为难点,缺乏医联体以及医疗信息数据的全面配合。中国大陆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医疗优势凸显,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医疗技术及时跟进疫情防控情况,另一方面互联网医院有效减少普通患者去医院就诊次数,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有诸多能互相借鉴之处,积极开拓两岸公共卫生体系的民间交流,及时开展资讯互通、经验交流、深入合作,既能切实增进两岸人民福祉,也有利于促进相关行业经贸往来。
作者简介
孙一菡: 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