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农业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路径
夏秋 张为付
摘要: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农村带来了重大考验。本文在分析疫情对于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影响的基础上,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政府应该重点做好加强流通环节管理、加大特定产业扶持、保障农民收入增长、统筹粮食春耕备耕等工作,从而尽快恢复农业农村生产秩序。
从2020年初新型冠状肺炎的爆发到如今疫情逐渐平稳已经过去了2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做出一系列部署,社会各界也积极响应,共同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目前而言,举全国之力共同应对的这场疫情狙击战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社会各界也逐步进入复工复产的阶段。从疫情造成的影响来看,虽然疫情对城市的影响远大于对农村的影响,对非农产业的影响远大于对农业产业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互动以及产业联动程度的提高,加之农业农村本就孱弱的产业基础,疫情对农业农村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疫情的爆发给中国全面小康的实现造成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尤其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农村,带来了重大的考验以及新的冲击。科学评估疫情对农业农村造成的全面影响,探索后疫情时代农业经济的应对之策与复苏路径对于减轻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新冠疫情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作为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由于疫情在区域、城乡、产业之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为了控制疫情的扩散,各地政府采取了严控交通、延迟企业开工、呼吁居民减少外出等措施,不少农村地区更是采取了阻断进出村庄道路、严格控制车辆、人员流动的做法。这些措施虽然对早期疫情的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切断了城乡要素流动的通道,对农业农村经济造成了全方位的影响。
(一)流通不畅,农业产业链闭环被打破
为控制疫情,各个地区采取了严格的交通封锁措施,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成熟的疫情防控体系,很多村庄采取了封村断路的极端措施。此举虽然是疫情防控期间的无奈之举,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统筹规划,这一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疫情传播的途径,但也同样关闭了城乡要素流动的通道,打破了农业产业链闭环,使得农业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由于严格的交通管控措施,一方面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进不来,已有的生产活动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所产出的产品出不去,正常的生产周期被打破,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由于缺乏成熟的物流通道以及仓储条件,诸多农户在这双重困境中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肉鸡养殖为例,由于疫情期间的道路封锁,养殖户自身储备的饲料难以应对长时间的供应短缺,为了维系正常的养殖生产,养殖户只能通过购买周边农户的粮食替代饲料,由此便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与此同时,由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交通运输的不畅导致养成的肉鸡难以进入市场,部分养殖场的肉鸡已达出栏期限被迫压栏,肉鸡供给数量远远大于当前屠宰数量,导致价格急速下跌,春节前,鲜活肉鸡是5.50~6.50元/斤,目前为了快速倾销肉鸡,活鸡价格突降为1.00~4.50元/斤之间,养殖户的损失严重。此外,由于农业活动的持续性,突发性的滞销可能会进一步引起养殖资金链的断裂,同时挫伤农户持续生产的信心。
(二)需求受抑,特定产业受损严重
随着近年来政府一直倡导农业的三产融合,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依托自身优势,培育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与一般旅游业类似,春节是典型的旅游旺季,而疫情的爆发导致整个第三产业几乎处于停业关门的状态,由此导致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经营者几乎颗粒无收,同时由于疫情的爆发在年前未出现明显的征兆,很多经营者在春节前就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为春节期间的营业做准备,经营的停滞进一步加剧了其损失。尤其是是当季水果采摘业,由于产品不易储存,且物流受阻,使得农户的大半心血付之东流,损失惨重。
以草莓采摘为例,由于严格的人员流动限制,入园采摘活动受阻,同时由于疫情突袭,集贸市场、超市关停,跨区域产品运输受阻,加之草莓不耐储存,不少地区草莓价格从正常年份超过20元/斤降至当下不足3元/斤,草莓种植户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大力倡导减少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餐饮消费也急速下跌,居民对于畜禽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这对于原本就经营困难的畜禽产业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居民食物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使随着疫情得到逐步控制,节间的需求也难以恢复,如果缺乏有效的深加工措施,养殖户在疫情期间遭受的损失将难以挽回。此外诸多报道指出,此次疫情的爆发很大可能是由于野生蝙蝠引起的,故而在诸多新媒体平台上都出现抵制食用野生动物的舆论导向,由此可以预见特种养殖产品未来将受到市场的抵触,需求的抑制会导致这些从事特种养殖的农户蒙受较大的损失。
(三)收入受阻,农民增收目标压力倍增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前文的分析中已经指出,由于疫情的爆发,诸多农业产业受到影响,尤其是对于畜禽养殖业、乡村旅游业、果蔬种植业,由于严格的交通管制以及消费需求的抑制,导致其生产经营受阻,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其收入。与疫情对于农业收入影响特定性不同的是,疫情对于非农收入的影响则是全面而直接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9年我国农民工的总量约有2.91亿人,其中外出就业的比例约占60%,而《2018年农民工检测报告》中指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例超过半数,而此次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服务业,截止目前为止,大多数服务业的相关企业还处于停工歇业的状态,大面积的企业延迟开工必然会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全年收入。
此外,与城镇职工不一样的是,大多数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保障程度较低,由于疫情的持续影响,多数企业会将停工歇业期间遭受的损失部分转嫁给自己的员工,而农民工由于其工作性质必然首当其冲。之前一份北大、清华针对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在推迟复工的情形下,近70%的企业账上资金最多维持2个月,而在这其中超过一半只能维持在1个月左右,由于农民工大多就职于这些中小企业中,疫情给这些中小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就业稳定性。由此可见,疫情将对农民增收造成多重的不利影响,进而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时令错配,粮食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时节已过,各地的粮食生产陆续迎来春耕备耕的重要时点,受2019年底整个化肥行情下行的影响,农资零售商、销售商普遍存在农资储备较少的现象,加上疫情期间的交通受阻,农资短缺将成为短期内春耕时节粮食生产的主要矛盾。虽然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诸多农资企业已经逐步复产复工,农资供应短缺的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由于疫情期间停工歇业造成的产能损失,以及春耕时节需求的集中释放,区域内的农资市场供求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这进一步会导致农资价格上涨,引起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影响农户种粮的积极性。
虽然农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近日公布的稻谷最低收购价中将早、中晚籼稻的收购价上调了1分钱,但是小幅的价格提升难以抵消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增加。与此同时,受到前期疫情的影响,大多数农户处于规避风险的考虑选择足不出户,由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时,最终可能会夏粮的产量,并进一步影响秋粮的播种时间。
二、后疫情时代农业经济复苏的应对之策
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各行各业也进入了复工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尽快从疫情的不利影响中走出来,政府部门应该在后疫情时代做好农业复产复工的统筹工作,尽快恢复农业生产的秩序。
(一)加强流通环节管理,恢复农业生产的物流通道
从疫情对农业经济造成的影响来看,其中最为直接的冲击在于交通阻断所造成的生产资料与农产品流通受阻,虽然目前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各地的交通管制已有所放松,但是还未完全解除。在此情形下要进一步畅通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运输通道,一方面要保证农产品出得去,另一方面也要保障农业生产资料进得来。
当前国务院联防联控小组已经发布通知,要求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各地政府应该将这一政策落实到地,将粮油、蔬菜、肉蛋奶等农产品纳入疫情防控期间生活必须品的范畴,在做好基本防疫检测的基础上,畅通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运输通道,为后疫情后代农业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此外,此次疫情期间交通运输不畅引致的区域性农产品紧缺问题的也提醒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公共危机事件下农产品的绿色运输通道机制,并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储备体系,提高其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
(二)加大特定产业的扶持,恢复农业产业化信心
从疫情造成的影响来看,畜禽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了较大损失,虽然从短期看,疫情只是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由于农业活动的持续性,突发性的经营损失可能会进一步引起生产资金链的断裂,同时挫伤农户持续生产的信心。对于这些在疫情中遭受重创的相关经营者,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其政策扶持,恢复其农业生产信心。
具体而言,首先可以参考各地政府疫情期间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方式,采取相应的减税、延迟交税、减免租金等措施,弥补一部分经营者由于疫情造成的损失。其次,对于由于疫情造成的农产品滞销问题,随着交通管制的逐步解除,当地政府应该积极解决这些滞销产品的销售或者深加工问题,最大程度地挽回经营者前期投入造成的损失。再者,可针对疫情造成的产品压烂问题给予相应的生产成本补贴,并给于一定的畜禽、水产种苗、饲料等生产资料补贴,恢复其持续生产的信心。最后,政府部门应该督促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从事畜禽养殖、蔬菜种植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实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免手续费等方式减低相关产业经营者的融资成本,避免资金断裂造成生产停滞问题。
(三)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切实保障农民收入
由于疫情期间全社会大范围的停产停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失,政府部门应多策并施,妥善处理后疫情时代农户收入问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从短期来看,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多地已经进入复产复工的阶段,各地政府应该合理进行疏导,稳步推进农民工的异地返程工作。同时,由于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和服务行业,而这两者也是遭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主体,目前各地政府已经出台了减免企业房租、增加就业补贴等方式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扶持,接下来应该进一步关注农民工工资发放和就业稳定问题,避免农民工出去后无工可打、无钱可赚的问题。从长期来看,应该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大农村地区的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该积极引导资本、人才下乡,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并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推进土地流转制度、宅基地管理制度等改革措施,释放农户资本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潜力。
(四)做好春耕备耕,避免粮食产量的不利波动
目前疫情已经耽误了一部分的农时,同时“沙漠飞蝗”也正在肆虐,今年的粮食产量不容乐观,农业部门应该及时做好春耕备耕工作,避免疫情造成粮食减产的风险。
首先,要进一步督促农资企业恢复产能,针对农资生产企业复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春耕备耕过程中生产资料的充足。并且进一步疏导农资运输的通道,保障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物资的运输畅通,避免区域性的农资供需失衡。其次,在疫情防控没有结束之前,应该进一步发挥新型农业服务主体规模作业的优势,在人员流动不畅的情形下进行农业生产的相关作业,避免农时耽误可能造成的损失。再者,各级省、市、县级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应该加强联动,对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结合未来天气趋势分析,提供农事措施建议。最后,应该以这次新冠疫情为契机,倒逼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抵抗风险的能力。
作者简介
夏秋: 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讲师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