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欧贸易面临的困境与突破
张文武 张为付
摘要:欧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目前存在疫情继续扩大的可能性和风险,中欧贸易可能面临短期内阻断式下滑的增长困境。短期疫情防治和人员流动管控对供应链的生产配套造成冲击,贸易产品出货延迟、减缓甚至是停滞;疫情期间国内外需求侧的结构偏好短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面临较大生产线转移和长期竞争不确定的压力;后“疫情”时代的经济艰难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保护主义,延缓正常对外贸易复苏。中国要系统谋划,在关注全球疫情发展的同时,针对性地重点调整和应对疫情趋向恶化地区尤其是欧盟相关国家的贸易政策。一要精准施策重点扶持与疫情扩散国家有经贸往来的进出口企业;二要科学评估中欧贸易困境带来的供需缺口,开源节流化解影响;三要提前谋划应对“后疫情”影响下的中欧贸易的竞争与合作,顺势而为凸显大国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已持续两月有余,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对外贸易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欧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目前存在疫情继续扩大的可能性和风险,中欧贸易可能面临短期内阻断式下滑的增长困境,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期寻求突破困境的解决之策。
一、中欧贸易的基本情况
自2004年东扩为25国起,欧盟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伙伴。2019年中国同欧盟27国双边货物贸易额为6267.5亿美元,增长11.6%,其中,欧盟对华出口2221亿美元,自华进口4046.5亿美元,分别增长11.2%和11.8%;欧盟对华贸易逆差1825.5亿美元,增长5.9%。欧盟的主要国家中,德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最高,其后依次为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波兰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意大利与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约为450亿美元。
从进出口结构来看,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位居中欧贸易额的前列,分别为1974.26亿美元、1460.33亿美元和645.55亿美元,三者相加占到总贸易额的近三分之二。光学产品、医疗设备、塑料制品、食品饮料以及纸制品也是中欧贸易的重要产品。欧盟中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国家对中国的机电产品、化工原料、纺织品、贱金属及制品等的依赖较大,中国则对欧盟的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等进口量较大。
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
根据WHO以及世界各国发布的数据,中国境外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数近来大幅攀升,欧洲国家区域有蔓延的趋势,截止3月6日,意大利已经确诊3858人,法国、德国确诊人数超过400人,其他国家也先后出现新增病例,形势不容乐观。根据中全球股市及经济数据的表现,欧洲各国受到的冲击将在短期内有着较为明显的扩大,给中欧贸易带来较大的困难。
短期疫情防治和人员流动管控对供应链的生产配套造成冲击,贸易产品出货延迟、减缓甚至是停滞。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需要,各国均会采取相应程度的人员及物资流动的管控措施,企业面临原材料、人工、物流等生产成本急剧上涨的压力,供货能力、供货时间等面临较大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在贸易标的无法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交易过程,可能使得企业面临合同违约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相关方的压力。欧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范围广、规模大、涉及到的企业多,短期的违约风险可能会对中小型企业造成灭顶性的损害,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另外从疫情防治的时空差别上来看,相比较于中国大陆,境外其他地区的疫情防控力度和持续的时间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在全球范围内还会出现复工复产不同步,物资生产需求时间错位的不利情况。
第二,疫情期间国内外需求侧的结构偏好短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面临较大生产线转移和长期竞争不确定的压力。从目前疫情较为严重的一些国家表现来看,各地区均表现为对口罩、消毒酒精等医用防护物品的需求激增,生活必需品紧缺 “一物难求”的情况,引发了需求结构短期巨变。此类情况必然挤压其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也会带来供给端生产能力的调整。尽管中国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制造业生产线向医护用品方面转移,但主要还是以满足国内短期突发性需求为主,无法形成正常的出口品生产能力。需求侧的短期转向会给常态化情形下的出口订单和出口企业造成直接的影响,在长期还可能引发欧洲国家相关制造业行业回流和再生,未来可能面临更多不可预知的竞争压力。
第三,后“疫情”时代的经济艰难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保护主义,延缓正常对外贸易复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和欧洲同为受影响较大的地区,各自采取的管控措施中不乏涉及边境往来和正常经贸交往的限制。尽管是特殊时期的必要措施,但会在国家政府和民众心理上形成相互防范的观念,成为孕育保护主义的温床。值得注意的是,疫情结束之后的各国都会经历艰难而缓慢的经济复苏,逆全球化的思维和经济保护主义可能会卷土重来,对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造成新的不确定性,中欧贸易也不例外。
三、突破疫情影响下中欧贸易困境的应对之策
中国疫情缓解之后经济的艰难复苏同时面临境外地区疫情恶化的叠加压力,突破中国对外贸易尤其是中欧贸易的困境,需要在关注全球疫情发展的同时,针对性地重点调整和应对疫情趋向恶化且与我国经贸关系密切国家的贸易政策,以有利于突破中国与欧盟国家之间对外贸易面临的困境。
精准施策重点扶持与疫情扩散国家有经贸往来的进出口企业。考虑到欧盟内部的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地区疫情持续发展的现实状况,积极对接扶持与这些国家经贸往来密切的企业。一要采取针对性的金融扶持、专项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优惠措施,确保短期影响下的企业正常履约和生存发展;二要引导进出口企业及时调整贸易产品供给和需求,针对受冲击比较严重的进出口品类出台优惠政策目录,阶段性化解周期性变化的负面影响,鼓励企业进行地区间的逆周期操作,积极发展与非疫情国家的对外贸易;三要协助企业做好贸易合同摩擦和交易纠纷的解决,通过国家间外交部、商务部等多层面的沟通,为因疫情影响而产生的外贸摩擦提供良好的应对预案。
第二,科学评估中欧贸易困境带来的供需缺口,开源节流化解影响。鉴于中国与欧盟国家在交通运输设备、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等外贸交往中较高的相互依赖性,应该及时做好相应的冲击评估和化解预案。一要基于往年进出口数据排查疫情持续期内重点产品供给和需求的缺口,实施过渡性的进出口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寻找替代方案降低影响;二要加强重点短缺物品生产的财政支持,鼓励疫情期间相关企业的进口替代性供给,解决燃眉之急;三要针对性地简化紧缺物品和优势供给物品进出口通关流程,加强与欧洲重点贸易伙伴的沟通协作,确保特殊时期经贸关系的持续与互补性调整。
第三,提前谋划应对“后疫情”影响下的中欧贸易的竞争与合作,顺势而为凸显大国担当。充分发挥中国高效抗疫的先行优势,主动对接欧洲主要贸易伙伴的防疫需求,提供包括人道主义、市场化等多种形式的物资供给和防疫支持。一要通过疫情期间的全球合作和国家交流,维护和延续良好的经贸关系;二要通过应对新冠疫情期间的经贸冲击,在检验国家经济系统抗压能力的同时,积极总结经验并开展系统的优劣势分析,取长补短、未雨绸缪以求长期可持续发展;三要通过世界各国在疫情期对中国援助及各领域合作的观察,对我国目前所处的世界地位和国际关系有更加清晰地认知,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提前谋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大国力量,体现大国担当。
作者简介
张文武: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