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简介
机构设置
智库动态
智库成果
智库专家
联系我们
 智库成果
  现代服务业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综合楼410室
 E-mail:zhikuj@njue.edu.cn
 电话:025-83494746
 传真:025-83494746

 友情链接
 
 
现代服务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现代服务业 > 正文  
  新冠疫情影响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作者:现代服务业智库  发表时间:2020-03-08  阅读:

新冠疫情影响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胡迪  杨向阳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粮食市场口粮和饲料用粮呈区域性、短暂性紧缺特征,主产区粮食市场出现新“卖粮难题”和“售粮难题”,粮食价格普遍短期小幅上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秩序,降低疫情对粮食产业的影响,本文从粮食市场储备、农业机械化发展、信息平台建设、农户收益保障、企业复产复工和政府风险防控层面出发,对现有保障粮食安全的举措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省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严防严控,各地封村封路,企业复产复工延期,不仅影响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市场供给,还制约了主产区粮食收购进度,部分区域出现粮食市场供需失衡现象,对政府防范粮食市场风险、化解粮食生产隐患和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有必要对新冠疫情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和完善现有粮食安全保障举措,创新思路,积极应对。

一、新冠疫情对粮食市场的影响

(一)口粮呈区域性、短暂性紧缺,市场供给完全能够满足需求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省纷纷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应急预案,严格限制居民出行和企业复产复工,部分地区出现粮食供给紧缺的苗头。以面粉为例,为配合疫情防控,居民多宅在家里,居民恐慌心理造成的非理性采购、“全民做蛋糕”等面食厨艺展示的流行和大米边际替代的增加均提高了面粉需求数量。京东销售数据显示,2020年1月18日到2月18日,烤面包、馒头等食物电烤炉销量同比增长136.2%,面条机销量同比增长63%,电烤箱销量同比增长46.0%。在面粉市场生产供应不足、运输供应不足和面粉生产周边材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面粉市场供给呈区域性短缺现象。但这种区域性短缺现象只是暂时的,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防控造成的各地区市场相互隔断所致。以重灾区湖北为例,根据湖北省粮食局数据,目前湖北省粮食库存充裕,可供全省居民口粮消费一年以上;其中,中央事权粮食可供消费半年以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面粉等成品粮现货市场本身也处于供给大于大需状态。随着各地封闭隔离的陆续解禁,粮油加工企业逐渐复产复工,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都会大大提升,即使新冠疫情过后餐饮行业恢复运营,集团消费增加,市场供给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二)饲料供给短期受挫,企业复产复工降低养殖业损失

我国主要消费的粮食作物是稻谷、小麦和玉米,其中,稻谷和小麦主要用于口粮消费,玉米主要用于饲料消费。此外,豆粕也是制作牲畜和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布瑞克数据库显示,2010年至2019年,我国饲料用粮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玉米饲料用粮从1.09亿吨上涨到1.72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5.20%。疫情防控期间,无论是家庭消费、集团消费还是餐饮消费,对牲畜和家禽的需求量均下降明显。受到2019年猪瘟疫情影响,很多家禽养殖企业选择扩产,禽类养殖在本次疫情中受挫更为严重。新冠疫情初期,各地家禽市场暂停营业,道路封锁、饲料企业延迟开工导致家禽出栏困难,禽苗和禽蛋销售严重受阻。根据新浪官网报道,广西玉林市当地三家较大的养殖企业在疫情初期每天处理鸡苗约25万羽左右,当地接近80%的鸡苗出现销售困难。养殖户继续饲养不仅难以承受巨额饲料成本,还面临断粮危机,部分养殖户只得忍痛选择掩埋、焚烧等方式及时止损。现阶段,随着国家和各地相关政策的出台,饲料、屠宰、加工等相关企业陆续复工,饲料产能和家禽屠宰产能逐渐恢复,养殖业受损状况能够逐步得到缓解。

(三)新“卖粮难”、“存粮难”出现,政策出台缓解农户压力

因新冠疫情防控需要,我国粮食主产区政策性粮食收购工作受阻,粮油加工企业复工时间滞后,粮食国际贸易企业暂停收购,部分保障国家粮油供给的重点企业开工原料以年前备货为主,多重因素导致主产区秋粮收购数量减少。截至2月20日,粮油市场报显示,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稻、玉米和大豆13334万吨,同比减少1180万吨。分品种看,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粳稻3776万吨,同比减少521万吨;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6148万吨,同比减少487万吨;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累计收购大豆261万吨,同比增加1万吨。农民面临新的区域性“卖粮难”和“存粮难”问题。然而,这种现象只是暂时性的。随着粮油加工企业复产复工,政府出台措施延期收购政策性粮食,如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2月25日发布通知,东北地区2019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执行截止日期从2月29日延长至3月31日,农户售粮压力能够逐渐得到缓解。此外,为防止粮食霉变坏粮,政府部门就农民科学储粮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对策,积极解决农民“卖粮难”、“存粮难”问题。

(四)多地区粮食价格短期小幅上涨,长期上涨动力不足

面对新冠疫情蔓延,各地区先后实施严格的交通管控,原粮收购和成品粮外发不畅,粮油加工企业原粮紧张、开工率不足、居民不理性囤货等因素导致国内粮食现货市场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粮食价格上涨0.5%,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粮食类平均零售价格为4.87元/公斤,环比上涨2.31%;其中,小包装大米和面粉零售价格为5.14元/公斤和4.25元/斤,环比上涨2.39%和1.92%。此外,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少数经营者借疫情防控之机,哄抬大米等粮食市场价格,扰乱市场秩序,如福建省泉州市1月26日发生超市大米抢购现象。随着新冠疫情逐渐得到缓解,各地原粮运输通道开始畅通,运输成本逐渐下降,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后会影响市场供需状况。因此,长期来看,各地粮食价格上涨空间有限。中华粮网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华北面粉企业整体开工率52%,周环比回升1个百分点,较春节前仍低3个百分点;其中,中小型企业开工率20%-40%,大型企业开工率在40%-70%。

二、新冠疫情影响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反思

本次新冠疫情对家庭和企业、城市和乡村、政府与市场等均产生了严重影响,制约了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同时也为政府接下来如何更好地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提高粮食储备能力

粮食等民生物资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为防止新冠疫情初期部分地区抢购粮油产品、哄抬物价等市场乱象再次出现,政府部门应提高地区粮食储备能力,一方面要保证基本粮食产品的储备数量,另一方面要重视储备质量。当然,这里的质量不仅包括粮食储备产品的品质,更意味着粮食储备产品市场流通的通畅性,避免再次出现由于粮油产品运输不畅等引致的区域性紧缺问题,从而增强市场主体对政府储备能力的信心。

(二)重视信息平台建设

受新冠疫情影响,无论是原粮收购还是粮油产品销售,或是春耕备耕农资采购和技术交流等,均突显了信息交流与共享的重要性,如技术员通过“云服务”可以为农户提供虫害治理技术支持。对此,政府部门应重视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构建信息分享、技术交流与服务提供的“云”载体,不仅要丰富平台信息,及时、准确、真实、动态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情况,更要规范平台操作流程,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从而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三)提高农业机械水平

本次新冠疫情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导致部分地区面临用工难、用工贵难题,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当前农业生产老龄化、女性化特征明显。为缓解部分农村地区农业劳动力短缺、田地抛荒和双季改单季现象,政府部门应重视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挥农业机械生产效率,防止出现农村地区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造成的粮食生产萎缩现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四)切实保障农户收益

疫情期间的道路封锁不仅使部分农户原粮销售面临困难,更使种植果蔬、饲养禽畜的农户农产品销售停滞,损害农户农业收益。与此同时,社会复产复工滞后还导致企业经营普遍受损,返工农民工非农收益也面临较大损失。对此,政府部门一方面要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为农户农产品销售寻找路径,缓解规模经营农户信贷压力,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应措施降低用工单位损失,助力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切实保障农户收益。

(五)助力企业复产复工

新冠疫情冲击下,受产业链上游或下游复工不同步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和销售受到限制。随着新冠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为尽快实现企业正常运营,政府部门不仅要加强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复产复工的支持力度,也要支持其他符合防疫条件的企业有序复工,为企业提供劳动力、原材料、防控物资和物流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同时加强区域之间上下游企业产销对接,助推产业链正常运行,释放市场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尽快复苏。

(六)加强风险预警机制

新冠疫情发生导致个体和企业均面临严重损失。为保障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政府部门应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各司其职、快速应对”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于可能的风险,政府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识别,分析、衡量其风险状况,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政府部门应当快速作出反应,出台科学、有效、具体的风险预警行动方案,防止一刀切政策,化被动为主动,将损失降到最低。

 

作者简介

胡迪: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博士生

杨向阳: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版权所有@2017-2020
南京财经大学 苏ICP备05007114号
江苏省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