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之下,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新华日报财经2020-03-04刊发)
高婧 张为付
2020年初爆发于湖北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涉及范围之广、防治难度之大、伤害程度之深远超一般想象。疫情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利用和平时期、战时机制迅速作出全面部署,社会各界紧急动员、快速响应,全力以赴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目前,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出现一系列积极变化,但前景仍难准确预测。
今年是实现第一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全面实现小康的决胜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面小康罩上了一层浓浓的阴影。江苏全面小康虽然走在全国前列,但存在不平衡、不牢固等问题,疫情灾害又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带来更多变数和更大挑战。因此,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继续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精准研判、兴利除弊,使江苏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面小康,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疫情对“三农”造成的影响
为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国务院及时延长春节假期,各地政府纷纷响应,通过严控交通、延迟企业开工、呼吁居民居家不外出等做法“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很多农村也阻断了进出村庄的道路,严格控制车辆、人员流动。这些做法对防控疫情既必要也有效,但对“三农”的短期损害却是巨大的,因而相当程度地阻滞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非农性收入明显下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目前,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务工工资,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薄弱的苏北很多地区,外出务工工资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疫情肆虐、防控严密,使不少农民通过打工就业获取工资收入的希望化为泡影。如果疫情不能尽快得到有效控制,将有很多中小企业无法续存,不得不破产倒闭,使得就业岗位骤减,进而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造成无工可打、无钱可赚的困难局面,甚至部分家庭因疫返贫也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二)乡村旅游服务业损失较大
我省农村的服务业起步早、发展快,成为“三农”发展的一大亮点。尤其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以及古集镇、古村落、古河流、人文名居等点多量大,三产融合园区不断发展,乡居民宿快速扩张,都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很多经营者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将目光聚焦于春节旅游观光旺季,提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准备春节期间大干一番。现在因为疫情突袭全部关门停业,前期投入越多、经营规模越大的,损失也越惨重。
(三)养殖业损失持续扩大
疫情爆发以来,各地采取的封村断路、延迟饲料厂复工、停止活禽交易、关闭屠宰场所等措施,直接导致养殖场和养殖户的畜禽鱼无饲料可用、仔畜雏禽苗鱼无处可卖、出栏畜禽和出塘成鱼无法屠宰和上市,养殖生产经常活动陷于停顿。2019年猪价上涨,居民普遍增加家禽消费的行为抬高了鸡价,刺激了养殖企业扩产增量的热情,但现在很多已达出栏期的肉鸡被迫压栏、价格骤跌,甚至有大量鸡苗因无法销售和运输被而被活活填埋。2019年“非洲猪瘟”的阴云还未散去,突然爆发的疫情使养猪业雪上加霜,众多养殖场普遍停工,极大挫伤了养殖生猪的信心,最终还将阻碍生猪产能的恢复。
(四)种植业时令错期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立春过后,我省各地普遍迎来春耕。但是由于交通不畅、物流受阻,春耕农资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受2019年底化肥行情下滑的影响,农资经销商、零售商普遍存货不多,而且大多闭门歇业,直接影响春耕肥料供应。春耕生产所需种子、农药以及劳动力、农机作业服务在供应上也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碍,大量农事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从中长期看,疫情还可能推高农资价格,引发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对种植业产生更大影响。
(五)乡村振兴计划受阻
自从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省各级、各部门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迅速组织编制总体规划,详细制定实施计划和配套政策,并结合每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现在,防控疫情成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和推进明显受阻,给如期全面建成“强富美高”新江苏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二、疫情影响之下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损害是全方位的,也是深远的,这其中既有客观上不可预测、难以避免的因素,也有主观上存在疏漏、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仅就疫情而言,我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所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就不在少数。
(一)农民致富的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我省相当数量的农民一直以务工工资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性收入、资本性收入长期为零,少量转移性收入也是杯水车薪。这种单一、脆弱的收入结构,很难抵御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一旦出现不利于农民工就业的外部因素,就会导致一些农民家庭收入锐减,不时出现因病致贫、因工致贫的现象,不但直接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催生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社会悲剧。这说明我省农业经营的组织程度还不高,经营主体呈现小、散、弱的特点,离农民真正富裕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持久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优质高效农产品的培育乏力
疫情来袭,大大改变了很多人惯有的思维和生活习惯。人们对于“病从口入”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于身体健康也更加关注,一些优质无污染、食药功能兼具的农产品倍受青睐,即使价格高出同类普通产品数倍或数十倍的仍然十分畅销。多年来,我省各地农村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培育高质量、低污染或无污染的农产品,取得了较大成效。但通过这次疫情大考发现,我省的优质高效无污染农产品要么品种数量不多,要么覆盖范围不广,要么推广价值不大,要么综合效益不高,因而对于疫情所造成的损失对冲弥补能量不足,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强”的一大短板。
(三)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在疫情爆发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市场物资供应一度出现剧烈波动,严重影响疫情防控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城市粮油、蔬菜、副食品供不应求、价格暴涨;另一方面,不少农民却在为粮食、果蔬、畜禽积压而发愁、售价暴跌。造成这种销地断货与产地积压并存局面的原因固然与部分地区交通受阻、物流不畅有关,但与产销信息传导失据、沟通失调、应对失策、局部失控的关系更为密切。试想,如果多一些类似淘宝、盒马这样的网络信息公共平台,并将视野拓展至种养、收储、加工、运输、销售全链条,完全可以大大降低疫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这正是政府部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着手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农村各类人才资源相对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成为制约本地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一些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青壮年,绝大多数都到城市中去就业发展;农村总体条件相对较差,对外来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放大了农村地区人才队伍匮乏的老大难问题。比如,因为缺少农业经营管理、职业农民、科技和电商等方面人才,以致组织、技术、营销创新步伐迟缓,小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大市场需求;因为缺少教育和医疗卫生人才,以致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教育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不能得到同步满足;因为缺少社会治理人才,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民自治、法治、德治流于形式,应对疫情危机的能力捉襟见肘,措施乏善可陈。
三、疫情之下加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三农”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压舱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抓手。经此一“疫”,全面反思,只要全省上下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针对上述突出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一定能化危为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激发更大活力和更强动力。
(一)巩固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起码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目标,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尤其要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的增收问题。首先是治标,坚决稳住工资性收入这个基本盘。坚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两手抓,让居家农民工尽快返岗;积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强力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其次是治本,全面扩张经营性收入、资本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潜力股。多措并举帮助农民尽快解决现在农产品积压滞销问题,通过职业培训帮扶更多农民自主创业,打造一批与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利益与共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引导农民结合产业扶贫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确权等项改革时尽量通过资本固化形式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特别指出,选择有条件的乡镇、村组,在各方自愿的前提下将“撒胡椒面”式财政贴补资金集中起来,统一投向预期前景较好的良种培育、经营联合体或涉农项目建设等,并以股份制形式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定可收取一举多得之利。
(二)推进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
在农产品数量问题解决之后,农产品的质量高低、品牌大小就成为衡量农业强不强、农民富不富的重要尺度。因此,要花大力气培育推广优质、高效、低污染或无污染绿色、有机农产品,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各地在制定“一镇一策”、“一村一品”发展计划时,要高度重视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推广栽培,努力打造地方知名品牌;坚持监督和引导相结合,积极推广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断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大力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辅导农民严格产品质量控制,自我开具产品合格证和质量安全承诺书;按照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要求,打通从育种到销售的监控全流程,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积极参与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制修订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制订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和企业标准,进一步加强各类优质安全食品的认证管理;研究制定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政策,积极开展农业品牌营销行动,规范农业品牌推广使用方式方法。
特别指出,疫情期间中医作用凸显,有理由相信中医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因此,要联合组织包括中医在内的多方面专家,优先培育食药功能兼具、适宜我省大范围推广栽培的优质农产品,下好疫后经济复苏的“先手棋”。
(三)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疫情期间,线上购物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这表明,借助互联网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对于缩短城乡距离、服务“三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大系统工程,都具有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由政府牵头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建设“三农”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发展水平;建立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研究创新中心,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供给保障监测发布制度;通过广泛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进一步畅通“互联网+”农产品进城入市渠道;创建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和就业需求信息库,为农民工就业务工及时提供精准服务;切实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集成应用的研究开发,全面提高“三农”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特别指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切忌重复建设。由政府牵头搞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在各地、各部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功能、实现互联互通,可以起到投入少、见效快、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引进培育农村急需人才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诸要素中,人的因素最为关键。在处理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人才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应该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研究制定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发现、培养、评价、激励机制;结合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大力开展农村带头人才和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着重围绕产业导向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多举措、多渠道为农村特别是经济相对薄弱农村地区引进爱农业、有专长、善经营、懂管理的各类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贴心服务,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和壮大;通过派遣、挂职、招聘、兼职等多种形式,组织支持科研人员、工程师、农技师、规划师、建筑师、教师、医生等各类人才下乡服务,不断充实农村人才队伍。
特别指出,退伍转业军人和离退休干部应该成为充实农村人才队伍的生力军。他们的基本素质好、组织观念强、工作经验丰富、社会资源广泛,投身“三农”工作的牵绊少,可以通过招聘、特聘、自愿者、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灵活加以利用。
作者简介
高婧: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讲师
张为付: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原文链接
http://xhfmedia.com/newsdetail.htm?id=200304005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