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简介
机构设置
智库动态
智库成果
智库专家
联系我们
 智库成果
  现代服务业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综合楼410室
 E-mail:zhikuj@njue.edu.cn
 电话:025-83494746
 传真:025-83494746

 友情链接
 
 
现代服务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现代服务业 > 正文  
  新型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江苏服务业应对之策
[作者:现代服务业智库  发表时间:2020-03-03  阅读:

新型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江苏服务业应对之策

宣烨、徐圆

新型肺炎疫情对服务业冲击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既有行业营收减少、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等浅层问题,也有新旧业态模式加速转换,市场格局重新调整等深层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疫情冲击,既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必然之举,也是推进服务业恢复性增长、领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新型肺炎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及特征

(一)部分行业冲击严重,营业收入下滑巨大

短期来看,疫情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冲击最严重。疫情以来,绝大多数餐饮商家处于闭门状态,仅有少量企业提供外卖。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受疫情冲击,目前全省95%的餐饮企业停业,维持运营的主要是保供团餐,满足特殊人群(医疗餐饮、月子餐饮、养老机构餐饮等)供餐、外卖平台供餐以及酒店住宿供餐等。住宿业也不乐观,被调查的53家星级酒店中,疫情以来,有26家入驻率低于20%,有21家入驻率低于15%,其余的6家入驻率低于5%。其中,春节以来,有15家暂停营业或调整服务项目。文体娱乐业影响更明显,电影院、KTV基本关门停业,与往年相比,春节期间营业收入可以忽略。

(二)线下服务遭受重创,中小微企业生存困难

受疫情冲击,线下服务遭受重创。2月5-18日,中央商场、南京新百等商场暂时关停营业;1月25日-2月18日,南京夫子庙景区、老门东街区等景区关闭;自1月23日晚始,南京的卢米埃影城、UME影城、耀莱成龙影城等暂停营业。相对来说,大型企业资金流充裕,抵御风险能力强,短期内不会出现生存危机。而中小微企业,大多缺乏资金流,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面对房租、工资、债务、贷款“四座大山”,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已解散员工,宣布破产。

(三)整体防控压力较大,复工复产更为缓慢

目前,疫情防控力度大,封锁覆盖范围广,一些企业开始复工复产,但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消费景气难以短期恢复。中央商场、南京新百等商场宣布自2月19日恢复营业,但营业时间较疫情前有所缩短,商场流量仍然不足;南京夫子庙、老门东街区的人气恢复尚需时日。二是产业供应链短期难以恢复。多数产业链的末端环节是由中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势必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营,进而对复工后大型企业经营造成供应链“断裂”压力。三是生产性服务需求遭遇瓶颈。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主要来自制造业,省工信厅统计显示,截至2月20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面85%,情况较好。但由于地方不同防控政策引发的乡村断路、交通物流不畅等原因,中小企业复工面低,员工到岗率低,制造业受产业链上下游不配套等要素影响,复产是普遍难题。制造业复产缓慢引发中介服务、检验检测、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需求遭遇瓶颈。

(四)供给模式悄然转变,新兴业态加快发展

疫情引发服务供给模式悄然转变,新兴业态迅速爆发和涌现。一是线上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家服务成为新兴服务模式。疫情加速了线下消费向线上转移步伐,从在线医疗、在线展览、在线诉讼到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心理咨询等,在线成为部分“宅族”日常生活组成。居民线上购物从日用品向蔬菜、水果、生鲜拓展,引发苏宁菜场、盒马鲜生、易果生鲜等业务量急剧增加。居家隔离带来了线上下单、外卖代买等消费方式发酵、变革,苏宁菜场订单量暴增超500%,家乐福全国到家业务整体增长3.5倍。二是远程办公、线上服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线上云办公、灵活用工等服务模式井喷。疫情冲击下,居家办公、虚拟会务受到推崇,《2020年春节企业复工情况调研报告》数据显示,17.8%公司倾向于在家办公。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均宣布 2月3日-7日在家办公。由于需求激增,2月3日上午办公第一天,企业微信、阿里钉钉等办公软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三是无接触配送、无接触餐厅、无人机配送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自提货”“零接触”模式成为时尚。消费者网上下单,送货员将消费者订购的商品送到社区指定地点,由消费者自提商品,全程“零接触”。

(五)市场格局重新洗牌,行业集中愈发显著

受疫情冲击,部分企业退出市场,行业重新洗牌加速。一是大企业借机兼并小企业,强者更强。疫情冲击下,由于营收下滑、资金链断裂等原因,一些中小企业势必会退出市场。依托资本实力、品牌优势,少数大企业借机并购重组产业链上企业,进一步构筑领先公司的龙头优势。近期暴涨的互联网买菜需求大多由京东、美团、苏宁等头部平台消化,垂直生鲜电商平台则以每日优鲜为主。这意味着龙头企业更具胜出优势,资源和需求进一步聚集,市场集中度加剧提升。二是新兴企业借机兼并传统企业,适者变强。疫情抗击下,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业态、新模式企业获得了扩展机会,成为“佼佼者”,而固守传统业态、模式企业成为“失势者”,“佼佼者”借机兼并“失势者”,由疫情前“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辈,演化为市场“大佬”。

二、推动全省服务业稳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顶层设计,谋划后疫情时期服务业

后疫情时期,推动全省服务业稳步发展需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一是成立后疫情时期服务业稳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分管服务业副省长为组长,省发改、财税、工商、社保等部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全面谋划后疫情时期服务业稳定发展的总体思路、政策框架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负责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安排的具体工作,出台相关政策。二是制定出台《后疫情时期全省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后疫情时期服务业发展总体目标、阶段任务、保障措施等,推进全省服务业恢复性增长、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全年服务经济发展目标。三是组建后疫情时期工作指导小组。深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指导疫后恢复生产。

(二)畅通循环,推动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分类、分区、分级防控,畅通循环,推动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一是落实防控主体责任。政府与服务业企业签订责任书,用人单位作为第一责任人全权负责本单位员工的疫情防控,政府给予必要的疫情防控设施和物资援助以及防控资金补贴,不再设置任何复工门槛;二是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全面恢复省内的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大动脉”以及城市内部、乡镇之间的交通“微循环”,保障物流运输通畅,人员流动方便;必要时增加运输班次、延长运营时间。三是开放公共场所。恢复具备防控条件的住宿餐饮、商业网点、旅游景区、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场所,营造复工复产氛围;四是鼓励“线上复工”。对于可以线上办公、远程办公的行业,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倡灵活办公、远程办公等形式,尽可能的“线上复工”。

(三)精准施策,扶持中小企业摆脱困境

从房租减免、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方面,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一是减免房租。对于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租用国有、集体企业的房屋,免除 3-6 个月的房租;如果租用私人企业的,由政府提供 3-6 个月的房租补贴。二是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中小服务业用电、用气、用水成本。用电比照工业用电价格,用水价格、天然气价格在现有基础上优惠下调15%,期限是6-12个月。三是返还社保费用。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中小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面临暂时性经营困难,且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标准可按6个月企业及其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50%确定。四是灵活税收政策。允许中小企业营业亏损向前弥补或退税,赋予更多自主权选择纳税方式;因疫情影响,对企业 2020 年全年应缴纳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给予减免。五是加大金融支持。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不得抽贷、断贷,面临还款困难的企业予以展期、续贷、减免、逾期利息等帮扶。建立中小企业专属通道,对融资需求第一时间响应、审批和放款,对因为疫情而“逾期、欠息”的贷款,允许宽限6-12个月。六是返还企业所得税。对受影响的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以及商务等行业中小企业,可以按50%比例返上年度缴纳的所得税。

(四)瞄准重点,着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支持有潜力企业,借机扩大市场,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一是做强生活性服务平台企业。重点瞄准苏宁易购、途牛科技、同程旅游等平台企业,优化发展环境,促使做大规模,提升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塑造)行业龙头。二是做大生产性类企业。围绕数字经济、软件信息服务优势行业,支持业态新兴、技术先进的“独角兽”企业,抓住机遇,借势兼并收购同类企业,演变为产业链头部企业。三是收购国内航空公司,做大东部市场集团。疫情对民航业冲击也是致命的。疫情后少数航空公司经营出现困难是必然的。在此背景下,可以考虑由东部市场集团出手,寻找可以收购的航空公司,以解决经济大省缺少本地航空公司的境况。

(五)锻造能力,助力企业创新业态模式

抓住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在线游戏、短视频和知识付费、居家办公、虚拟会务、无接触配送等呈现爆发式增长机遇,锻造创新能力,创新业态模式。一是建立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灵活机制。对从事核心技术研发的领军人才,赋予其创新活动主导权和创新成果支配权,引进培育若干能够把握科技发展大势、研判创新方向的创新型企业家和战略科技人才。二是做好前瞻性布局,设立“战略性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培育基金。资助服务行业排头兵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创建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一批科技成果,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三是搭建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平台。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活服务、生产制造、社会治理、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搭建交叉学科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业态和模式。

 

作者简介

宣烨: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徐圆: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版权所有@2017-2020
南京财经大学 苏ICP备05007114号
江苏省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