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简介
机构设置
智库动态
智库成果
智库专家
联系我们
 智库成果
  现代服务业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综合楼410室
 E-mail:zhikuj@njue.edu.cn
 电话:025-83494746
 传真:025-83494746

 友情链接
 
 
现代服务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现代服务业 > 正文  
  新冠肺炎疫情对保险业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作者:现代服务业智库  发表时间:2020-02-26  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对保险业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姚定俊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保险线下活动全面受阻,包括销售展业、保单维护、定损理赔、人员培训在内的许多活动均被迫转到线上,短期内某些险种的保费收入锐减。为应对突发疫情,保险业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发挥专业特长,履行社会责任,体现了保险的温度和力量。从长远来看,疫情对保险的负面影响将逐渐减弱并消除,保险业长期向好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保险业应以此次疫情为契机,进一步加快保险科技建设,优化代理人制度,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配合政府尽快构建巨灾保险体系。

一、新冠肺炎对保险业的影响分析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保险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突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方式发生改变:线下经营承受重压,线上经营承担重任

2月3日银保监会明确下文要求严禁保险从业人员聚集和客户集中拜访;严禁举行晨会、培训、推介会等聚集性活动。保险业在线下的销售展业,人员培训与招募,保单维护与理赔等活动全面受限。保险营销的主渠道是银行保险销售和代理人销售。春节期间银行网点延迟开业、节后网点轮换开门。因受担心传染,客户经理和潜在保险客户的交谈意愿均显著下降,银保渠道受阻。代理人的线下销售基本暂停。许多代理人面临考核无法完成甚至被迫脱落,同时新代理人的招聘也受到限制。代理人团队的人数和人均产能均呈现下降趋势。同样,保单维护、勘察定损、核保理赔等环节也基本无法线下完成。在此特殊背景下,绝大部分保险机构都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纷纷采用各种科技手段和社交工具为客户提供“足不出户”的远程服务。例如新华保险在微信平台上借助OCR和人脸识别技术,帮助客户安全、快速完成医疗保险理赔。中国太保通过网上平台为客户提供线上自助完成报案至结案评价全流程服务。同时,平台的视频理赔功能支持专业人员与客户协同远程查勘,搜集现场证据,对于损失明确的案件,在线进行电子赔付确认,远程实现案件赔付。多数保险公司和代理人采用了线上会训、线上培训等“线上+”形式工作。当然也应该看到,线上办公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线下办公,它只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线上渠道目前更适合简单、低价的产品,而复杂或高价的产品仍然需要面对面交流沟通才能最终完成交易。另外,部分险企在前期信息化、线上化建设中存在短板和不足,也在疫情中得到暴露。

(二)经营收入影响明显:短期受到抑制,长期增长趋势不变

就人身险而言,由于线下销售停滞,获客能力下降,保费收入在短期内都会明显减少。借鉴2003年非典时期的经验,人寿保险和健康险保费收入的损失是暂时的,疫情过后由于民众风险意识的增强很可能会迎来一段保费快速增长期,从长期来看这两个险种受疫情的影响不大。就财产险而言,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占比约70%以上,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机动车辆保险保费取决于汽车保有量和新车销售量,且汽车保有量占绝对多数。疫情期间新车销售量下降,但新车业务占比有限,而存量汽车的保险业务可通过线上渠道维护。整体而言,车险保费受疫情冲击相对有限。预计疫情过后,被疫情暂时延迟的新车需求将得到补偿性释放,对应的保费也会有所增加。其它的产险险种如企业险、家财险、农业保险等受疫情影响微弱。无论是寿险公司还是财险公司,意外险收入都会明显减少,特别是其中的航空意外险、火车意外险、旅行意外险预计大幅下降,并且疫情过后挽回损失的难度较大。总体而言,保险市场在短期内承受疫情压力,但从长期来看,我国保险业持续增长的趋势不会变。

(三)理赔支出影响较小:人身险理赔可控,财产险理赔减少

1月21日,国家医保局宣布对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采取特殊报销政策,主要由财政负担。商业保险赔付在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险赔付之后,医疗费用赔付的压力很小。含有死亡责任的人身险赔付取决于死亡人数,最大的赔付可能来自含有身故责任的保险产品。但疫情已得到初步遏制,截止至2月25日,全国因新冠肺炎死亡人口2666人,死亡人口中只有部分投保,故死亡给付金总体可控。就财产险而言,车险历来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自1月24日武汉率先封城开始,部分其他城市也相继推出封路、限行等措施,预计疫情期间车辆出险事故同比将大幅减少,车险赔付也将明显降低。非车险种方面,意外险的赔付支出可能会略微上升,企业险、交通运输险、货运险理赔预计也将有所下降。非车险在整个产险中占比很小,影响幅度有限。

(四)发展环境得到改善:行业形象得到提升,民众保险意识增强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险业发挥风险保障功能,履行社会责任,第一时间推出了众多惠民措施,体现了保险的温度和力量,行业形象得到显著提升。在保险服务方面主要包括启动应急预案、简化理赔流程、扩大责任范围、合理开发产品、免费提供风险保障等。全国70多家保险公司免费扩充保险责任,将新冠肺炎纳入保障范围。例如平安人寿江苏分公司针对所有购买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产品的客户,对其新冠肺炎的治疗,取消药品限制、诊疗项目限制、定点医院限制、等待期限制和免赔额限制等。多家保险公司还为人民群众提供远程问诊、心理咨询等服务,如平安好医生、农银人寿、恒安携手的妙手医生等。除此以外,保险行业还踊跃捐钱捐物。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月19日保险行业捐款、捐物总额达3.15亿元,捐赠风险保额达到15.70万亿元,专属赔付5015万余元。各保险公司充分发挥保险专业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地为抗击疫情提供服务。例如为应对疫情期间蔬菜价格波动给农户带来的价格风险,部分险企推出了“商业性蔬菜成本收益价格指数保险”;为促进企业复工,不少保险公司推出了针对企业的“复工防疫险”、“营业中断险”,以及针对员工的“员工复工无忧安心保障计划”等,为企业撑起复工“保护伞”。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广大民众的风险意识得到提高,再次看到了保险的力量。预计此次疫情过后,保险业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健康险在疫情过后将会有一个的反弹。健康险在疫情过后的快速发展将有利于保险消费群体的扩充和下沉,从而带动其它险种的发展。参考“非典”时期,2003年5-8月“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健康险单月保费同比增速高达309%、265%、158%、131%。

二、新冠肺炎引发的保险业发展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4日强调: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保险业可以以此次疫情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力。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着眼未来,加快保险科技建设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保险活动被迫从线下改为线上,各保险机构切身体验到了保险科技的威力。疫情中,以往主要采用传统模式经营的保险企业受损较大,而科技投入相对更多的互联网保险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小。如在香港上市的众安保险2月21日股价创近15个月来新高,受到市场认可。保险科技是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科技对传统保险业的更新和再造。近十余年来,保险科技的飞速发展已颠覆性地推动了国内外保险行业的销售渠道变革、消费场景创造,实现了保险业的改革与创新。但是不容否认,部分险企推进科技保险的节奏相对保守,提升空间仍然较大,在某些方面与银行业、证券业相比,与海外保险业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对这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漏洞和短板,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不仅要在增强线上获客能力和快速理赔上下功夫,更要在加快保险科技建设,全方位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上下功夫。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最新科技在保险业务中的作用仍然是局部性的。接下来,保险业应该进一步推动保险科技在保险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及渠道发展、定价核保,以及后续的理赔及客户服务等全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如借助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科技,逐步搭建线上系统;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线上自助理赔;对代理人进行远程培训;采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客户保险意识;通过大数据建立用户画像,精准识别潜在客户等。

(二)优化制度,稳定保险代理人队伍

疫情过后线下销售仍然是保险业主要销售方式,尽管保险科技的发展会导致线下销售额占比出现逐渐减少的态势,但线下销售仍将在一个较长时间里占据主导地位。当前大部分APP仅支持短期险和相对简单产品的线上投保,较大金额的高价值险种的线上销售还不成熟。各家险企之间最明显的差距还是在营销团队的销售能力上。而销售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在发展战略执行效果上的差异。保险公司个人保险业务代理人数量和质量是销售能力的指标,也是各家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保险业属于人员流动较为频繁的行业,代理人中兼职比例较高,一年以内留存比例往往不足35%,影响留存率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销售业绩和收入水平。为了保持代理人队伍的稳定性,银保监会要求各保险机构要从长远出发,着力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在疫情期间,不得设定硬性面拜任务和业绩指标;不得以未达到业务考核标准解除代理合同或扣减相关既有固定报酬。保险公司应尽力优化代理人管理制度,稳定队伍,减少代理人脱落率。备选措施包括降低留存考核标准、调低获得奖金和佣金的门槛、提高代理人底薪、提高佣金率、预支报酬保障代理人生活水平等。此外,可采用线上面试,线上授课等方式,进行代理人增员和培训。从短期来看以上调整将增加成本,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增强险企的销售竞争力。

(三)强化精算,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精算是保险业科学经营核心技术之一。保险精算师需要对经营数据进行量化分析,预测,及时把握市场环境变化,对保险产品进行精算定价,并适时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没有足够的经验数据和科学方法就很难对新产品进行精算定价,而未经精算定价的保险产品经营风险殊难预料。为此银保监会要求,各保险公司疫情期间不得销售没有精算定价基础的单病种产品。因此,保险公司应本着科学的态度,给予精算更高的重视。除了精算技术在保险业的应用,它还可以广泛运用在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领域。保险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都应当更加重视精算技术。通过精算技术对未来的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资本要求等进行模拟和预测,展示不同经营策略下的经营结果,引导公司决策者从完整经营周期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金融机构以着眼长远、权衡利弊、审慎管理的理念经营运转,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促使金融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当然,精算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精算人才的培养,我们也是呼吁尽快恢复中国精算师考试,为我国金融业培养更多的高端专业人才。

(四)多元参与,构建巨灾保险体系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灾害频繁。近20年来更是多次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如汶川地震、非典,H1N1流感、H7N9禽流感,新冠肺炎等。这些巨灾引发的重大公共危机对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对政府的危机处理和救助能力造成了巨大挑战。截止至2月23日,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995亿元。此次突发的新冠肺炎致使各行各业广受影响,特别交通运输、传统零售、旅游、餐饮等行业更是遭受巨额经济损失,从业人员收入锐减,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实际损失暂无确切统计,学者们普遍估计在千亿级以上。截止至2月24日,保险业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赔付7634万元,大量损失没有得到补偿。保险在疫情中经济补偿偏少,防灾救灾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某些发达国家,类似灾害中保险赔付甚至能占到重大灾害损失的40%以上。保险业是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它在防灾救灾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要利用保险工具,充分发挥保险在社会保障和国家治理方面的作用。一直以来,我国并未真正建立起巨灾保险体系。建议我国政府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建立专门针对地震、流行病等巨灾风险的保险体系。该体系可参考农业保险运作模式,即由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深度参与的模式,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巨灾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甚至可以考虑发行巨灾债券等方法,多渠道转移巨灾风险,织密织牢社会安全网。

作者简介

姚定俊: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版权所有@2017-2020
南京财经大学 苏ICP备05007114号
江苏省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