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策协同,化解疫情影响,促进健康消费
张为付 王金秋
2020年初的突发疫情打乱人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秩序,由于疫情又发生于传统的新春佳节期间,对人民生活和消费的影响产生了倍增效应。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好转,各省市逐步将工作重心从单纯的疫情防控向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同时抓转变。企业的复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地纷纷实施相应措施,有效的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供给问题,同时又提供了诸如税收、信贷、社会保障等诸多的扶持政策。
伴随着企业的复工复产和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步回归,经济社会发展不久将走向正常的轨道。但我们必须看到,对此次遭遇疫情打击最重的消费服务业的回归还需要政府、社会和消费服务业企业的共同关注。我国是一个内需消费大国,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后疫情时期如何打好政策组合拳,恢复消费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服务作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新冠疫情对消费服务业的影响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民足不出户,消费行业受到比生产制造业还要严重的影响,部分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传统生活性消费服务业断崖式下跌
春节历来是餐饮业、旅游业、百货零售业营销的黄金时段,在突发疫情冲击下,餐饮业经营全部停顿,单体餐饮店还可以通过亲朋间接消费方式消化原材料库存,达到止损,但连锁餐饮企业因门店多、库存多、员工多亏损十分严重,部分连锁餐饮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江苏95%的餐饮企业休市停业,疫情期间只能通过运营保供团餐、特殊人群(医疗餐饮、月子餐饮、养老机构餐饮等)供餐、外卖平台供餐、星级酒店住宿供餐等少量餐饮消费服务来消化库存,减少损失。目前大概只有不到5%的企业提供外卖服务,其他都处于闭门状态。酒店业一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春节以来,全国各大酒店入住率下滑80%以上,很多酒店的入住率不足4%。江苏省淮安市全市23家旅游星级饭店中15家星级饭店暂停营业,8家星级饭店调整营业时间和服务项目。由于全国各地纷纷取消旅游接待与组团业务,旅游业也遭遇巨大损失。许多特色旅游景点(东北的冰雪旅游等)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时效性,错失一季则一年无收,造成极大的投资浪费和职工减收。一些大型的规模化旅游景区由国资或大型企业参资参股,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是与旅游业相配套的服务业主们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他们承受了较大的损失。
(二)文化娱乐、百货零售等服务行业遭受重创
节庆期间的文化娱乐、实体购物是我国传统的节庆生活消费重要内容,受疫情冲击,行将上映的影片相继撤档,影院娱乐场所关门休业。大年初一全国影院票房收入仅181万,而2017年-2019年分别达到33.8亿、57.1亿、58.4亿。全省多数城市的图书馆、文博馆、新华书店、城市书房、自助书吧、电影院、室内健身房、室内运动馆、KTV、棋牌室、网吧等等文化娱乐场所统统关闭。春节期间,大型连锁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也深受冲击,包括苏宁、金鹰、万达、新城等连锁商业宣布旗下的100多家商场发布闭店公告。
二、推进政策协同,促进后疫情时代消费服务业健康发展
国内消费、出口消费和生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在出口消费一定情况下,如何重振因疫情影响的国内消费,促进国内消费服务健康发展是后疫情时期社会各方应关注的焦点。
(一)促进复工复产,增加居民收入,扩大社会消费需求
经验表明,居民对生活消费的最大制约是来自收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遭遇此次疫情后,由于复工复产受阻,许多消费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增大,降低了收入预期,影响了他们的消费需求,从而使全社会购买力进一步下降。所以鼓励动员有条件的企业复工复产是保持社会供给、增加员工收入、提振经济信心、促进社会经济回归正常秩序的必须选择,也为社会消费信心培育打下经济基础。
(二)扶持中小微消费服务企业发展,扩大消费服务市场供给
这次疫情影响最典型的是餐饮、文化娱乐、旅游、住宿、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的中小企业,它们面临着存货损失、交纳房租、支付员工工资的三重窘境,为此,应设计出台一揽子针对中小企业的亏损弥补救助政策。一是减免房租。对于餐饮、文化娱乐、旅游、住宿、交通运输等行业租用国有、集体企业的房屋,免除3-6个月的房租;如果租用私人企业的,由政府提供3-6个月的房租补贴。二是提供补贴。政府对服务业企业提供2-3个月的社保补贴,或允许缓交社保等;对于疫情期间企业外卖平台佣金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三是为中小服务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确保2020年消费服务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信贷余额不低于2019年同期余额;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于因为疫情而“逾期、欠息”的贷款,允许宽限一定期限。四是允许企业创新用工方式。对于受到疫情重创的中小企业,无法负担高额的固定人力成本,允许企业基于用人的需求,灵活地按需求雇佣所需要的人才,以规避用工风险,降低用工成本。五是给与灵活的税收政策。允许中小企业营业亏损向前弥补或退税,赋予中小企业更多自主权选择纳税方式,并加大研发扣除、折旧等优惠政策的实施力度;因疫情影响,对企业2020年一季度应缴纳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予以减免。六是成立服务业中小企业救助或振兴基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包括国企和知名民企,从产业链或商业生态角度,设计产业生态层次的金融扶持方案,带动产业或细分产业或细分行业更多的企业恢复正常经营。七是返还企业所得税。可以考虑对受到影响的中小服务企业,如果去年盈利好企业已经交过所得税,可以按一定比例考虑返还所得税。
(三)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撬动国内消费市场
促进消费需要激发大众的消费欲望,通过注入一定量的财政资金,用于设计不同行业的消费服务券,发放消费服务券是后疫情时期撬动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在大数据背景下,消费券应使用电子形式,有利于数据的跟踪、收集与分析,以更好的指导生产,引导投资。一是定向发放电子消费券。各地市根据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结合在疫情中受到影响的消费行业情况,设计总量控制、行业各异的电子消费券。通过地方政务平台或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合作发放,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有消费群体都可以凭个人身份证件领取一定数量的电子消费券。消费者根据需求自愿领取电子消费券,并根据消费券的类型进行自愿消费。二是发挥电子消费券精准扶持功能。首先是设计行业不同的消费券。各地根据受疫情影响的实际情况,将电子消费券设置实物消费类和服务消费类等不同类型。实体产业受影响程度较明显的地区,电子消费券应以实物消费类为主,引导消费者加大对实物的消费;服务产业受影响程度较明显的地区,电子消费券应以服务消费类为主,刺激消费者购买服务的欲望。次之,设计权重各异的消费券。受影响严重的行业可以设计最高优惠的电子消费券,如消费100元可使用60元电子消费券;受影响一般的行业,可设置中等优惠的电子消费券,如消费100元可使用40元电子消费券;受影响程度较低的行业,可设计为一般优惠的消费券,如消费100元可使用20元电子消费券。
(四)跟踪分析电子消费数据,培育新的消费供给模式
此次疫情改变以人们的消费方式,同时也为消费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带来了机遇。对一定周期内电子消费券的流向领域和行业的统计,可以分析消费市场的需求偏好,探寻疫情消费市场的发展规律和演进机理,为政府的行业领域精准扶持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将市场消费行为的分析结果,实时反馈到产品和服务生产领域,为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营销提供现时导引。对市场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类型的梳理和供给需求的分析,可以测度行业的供给与需求平衡点,为产业资本的行业流向提供需求指导。
作者简介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王金秋: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