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疫情防控的形势研判及防控对策建议
刘泽华 张为付 万绪才
通过对我省疫情发展现状的分析,合理估计社会上未被发现的感染者数量、传染能力以及隔离措施的效率,对我省疫情发展进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较优、一般、较差3种情境下,疫情分别于3月上旬、3月中下旬、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结束;每个感染者的导致最终感染数量(含自身)分别为2.62人、3.5人和6人。
综合考虑疫情进程及感染总数、各项防控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成本等因素,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思路应把防控重心放在提高隔离率和提早发现感染者上,从而提高疫情防控综合效率;与之同时要加快复工复产、加快恢复社会秩序,尽量降低疫情对社会的综合伤害,避免形成社会有机体的“免疫风暴”。
一、
我省疫情发展形势的基本研判
(一)影响疫情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疫情如何发展,取决于3个因素,即社会上未被发现的感染者数量,这是疫情的源头;感染者发病后被发现、被隔离,其所能感染的全部人数是第2个关键因素,即基本传染数R0;而被感染者中有多少被隔离,是第3个关键因素,即隔离率f。对疫情的防控措施,均针对这3个因素展开,针对感染者,采取的措施是早发现、早隔离,从而降低社会上的感染者;针对传染数,主要采取加强个人防护、降低人员流动直至社区、城市的封闭等措施,从而降低一次传染率;针对隔离率,采取的措施是对尽量追踪发现密切接触者,并进行隔离观察,避免成为新的传染源,降低有效传染率,而如果传染数高、隔离率低,造成有效传染率大于1,则疫情扩大发展。
1.社会上未被发现的感染者人数估计
因自春节至2月10日,已有17天,一个潜伏期已过,且大多数发病者的密切接触者已被隔离。而截至2月10日24点,我省确诊人数为515人。分3种情形估计我省未被发现的感染者存量(含复工外省带来的输入),低存量估计为200人,中存量估计为500人,高存量估计仍有1000人。
2.现阶段病毒传染能力分析
综合前期疫情数据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无防护情况下,每个感染者能感染的人数在3人左右。从被感染到发病隔离,平均在一周左右。而现阶段,大众的防护意识增强,传染率应大大下降。每周的存量感染者传染率选取7个数值,从低到高分别为0.5、1.0、1.5、2.0、2.5、3.0、4.0。其中低传染率为1.5,中传染率为2.0,高传染率为2.5;0.5和1.0为理想值、3.0和4.0为不可接受值,作为参考。
3.现阶段隔离效率分析
在感染者被发现后,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隔离,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由于全国采取的各项措施,人员流动率低,对追踪密切接触者的效率和覆盖率极高。而随着假期结束,各单位逐步复工,人员流动率逐步提高,追踪和隔离密切接触者和被感染者的效率必然有所下降,有可能存在部分被感染者被遗漏的情况。仍分别选取4个数值进行评估,高隔离率达到0.95、中隔离率为0.9、低隔离率为0.8、另选择0.7为参考。
(二)我省疫情发展进程模拟与分析
遗漏的未被隔离的被感染者,成为新的传染源。以每周新增感染人数为评估指标,观察何时达到每周新增低于1人,即疫情在社会上停止传播,可视为结束。
以2月10日为起始时间,为使模拟结果便于理解,以“周”为时间间隔。
1.每周新增100人以下的时间节点
模拟结果见表1,其中较有代表性的3种情境如下:
低传染率(1.5)、高隔离率(0.95)的较优情境下,分别为2月17日、2月17日、2月24日;
中传染率(2.0)、中隔离率(0.9)的一般情境下,分别为2月17日、2月24日、2月24日;
高传染率(2.5)、低隔离率(0.8)的较差情境下,分别为3月2日、3月9日、3月30日。
2.“100人”时间节点的影响因素
当隔离率达到0.95时,21种情境下有20种在2月份即可降至每周新增100人以下,仅有当初始人数1000人、传染率4.0时,所需时间为3月2日;
当隔离率为0.9时,21种情境下有15种仍在2月份达到100人以下;另外6种情境则均在3月份;
当隔离率为0.8时,有9种情境在2月份达到100人以下,9种情境在3月份达到100人以下;当隔离率为0.7时,则有6种情境在3月份达到100人以下,另有3种情境为失控。
另外,理想状态的传染率(0.5和1.0),在所有24种情境下,均可在2月份达到每周新增100人以下。
表1:每周新增感染人数降至100人以下时间表
传染率 |
隔离率 |
初始感染者数量 |
200人 |
500人 |
1000人 |
0.5 |
0.95 |
2月17日 |
2月17日 |
2月17日 |
1.0 |
0.95 |
2月17日 |
2月17日 |
2月24日 |
1.5 |
0.95 |
2月17日 |
2月17日 |
2月24日 |
2.0 |
0.95 |
2月17日 |
2月24日 |
2月24日 |
2.5 |
0.95 |
2月17日 |
2月24日 |
2月24日 |
3.0 |
0.95 |
2月17日 |
2月24日 |
2月24日 |
4.0 |
0.95 |
2月24日 |
2月24日 |
3月2日 |
0.5 |
0.9 |
2月17日 |
2月17日 |
2月17日 |
1.0 |
0.9 |
2月17日 |
2月17日 |
2月24日 |
1.5 |
0.9 |
2月17日 |
2月24日 |
2月24日 |
2.0 |
0.9 |
2月17日 |
2月24日 |
2月24日 |
2.5 |
0.9 |
2月24日 |
2月24日 |
3月2日 |
3.0 |
0.9 |
2月24日 |
3月2日 |
3月2日 |
4.0 |
0.9 |
3月2日 |
3月9日 |
3月16日 |
0.5 |
0.8 |
2月17日 |
2月17日 |
2月17日 |
1.0 |
0.8 |
2月17日 |
2月24日 |
2月24日 |
1.5 |
0.8 |
2月17日 |
2月24日 |
3月2日 |
2.0 |
0.8 |
2月24日 |
3月2日 |
3月9日 |
2.5 |
0.8 |
3月2日 |
3月9日 |
3月30日 |
3.0 |
0.8 |
3月9日 |
3月23日 |
3月30日 |
4.0 |
0.8 |
4月20日 |
5月18日 |
6月8日 |
0.5 |
0.7 |
2月17日 |
2月17日 |
2月17日 |
1.0 |
0.7 |
2月24日 |
2月24日 |
2月24日 |
1.5 |
0.7 |
2月24日 |
3月2日 |
3月9日 |
2.0 |
0.7 |
3月2日 |
3月16日 |
3月23日 |
2.5 |
0.7 |
3月23日 |
4月13日 |
5月4日 |
3.0 |
0.7 |
6月15日 |
7月以后 |
7月以后 |
4.0 |
0.7 |
失控 |
失控 |
失控 |
注:用不同色块表示不同月份。
3.疫情结束时间研判
疫情结束时间的模拟结果见表2,其中,较有代表性的3种情境如下:
低传染率(1.5)、高隔离率(0.95)的较优情境下,疫情分别于3月2日、3月2日和3月9日结束;
中传染率(2.0)、中隔离率(0.9)的一般情境下,疫情将推迟2周,分别在3月16日、3月16日、3月23日结束;
高传染率(2.5)、低隔离率(0.8)的较差情境下,疫情将再次推迟一月以上,分别在4月20日、5月4日、5月11日结束。
4.疫情结束时间的影响因素
当隔离率达到0.95时,仅传染率为0.5时可在2月份结束疫情,其余18种情境下均可在3月份结束疫情;当隔离率为0.9时,21种情境,仅有传染率为0.5、初始感染人数200人时在2月底结束疫情,有17种可在3月份结束疫情,最迟为4月20日所在周结束;当隔离率降为0.8时,仅有传染率低于2.0时才可在3月份结束疫情,传染率每增加0.5,则疫情结束日期增加2-3周左右;当隔离率为0.7时,6种情境在7月份以后结束疫情,3种情境失控。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当隔离率在0.9和0.95时,不同传染率对疫情结束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当隔离率降至0.8时,传染率对疫情结束时间有较大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在我省疫情发展的各种情境中,隔离率对疫情持续时间的影响最大,提高隔离率应是下一步疫情防控的重点。
表2:疫情结束日期
传染率 |
隔离率 |
初始感染者数量 |
200人 |
500人 |
1000人 |
0.5 |
0.95 |
2月24日 |
2月24日 |
2月24日 |
1.0 |
0.95 |
3月2日 |
3月2日 |
3月2日 |
1.5 |
0.95 |
3月2日 |
3月2日 |
3月9日 |
2.0 |
0.95 |
3月2日 |
3月9日 |
3月9日 |
2.5 |
0.95 |
3月9日 |
3月9日 |
3月16日 |
3.0 |
0.95 |
3月9日 |
3月16日 |
3月16日 |
4.0 |
0.95 |
3月16日 |
3月23日 |
3月23日 |
0.5 |
0.9 |
2月24日 |
3月2日 |
3月2日 |
1.0 |
0.9 |
3月2日 |
3月9日 |
3月9日 |
1.5 |
0.9 |
3月9日 |
3月9日 |
3月16日 |
2.0 |
0.9 |
3月16日 |
3月16日 |
3月23日 |
2.5 |
0.9 |
3月16日 |
3月23日 |
3月30日 |
3.0 |
0.9 |
3月23日 |
3月30日 |
4月6日 |
4.0 |
0.9 |
4月13日 |
4月20日 |
4月20日 |
0.5 |
0.8 |
3月2日 |
3月9日 |
3月9日 |
1.0 |
0.8 |
3月9日 |
3月16日 |
3月16日 |
1.5 |
0.8 |
3月23日 |
3月30日 |
3月30日 |
2.0 |
0.8 |
4月6日 |
4月13日 |
4月20日 |
2.5 |
0.8 |
4月20日 |
5月4日 |
5月11日 |
3.0 |
0.8 |
5月18日 |
6月1日 |
6月15日 |
4.0 |
0.8 |
7月以后 |
7月以后 |
7月以后 |
0.5 |
0.7 |
3月2日 |
3月16日 |
3月9日 |
1.0 |
0.7 |
3月16日 |
3月23日 |
3月30日 |
1.5 |
0.7 |
4月13日 |
4月20日 |
4月27日 |
2.0 |
0.7 |
5月18日 |
5月25日 |
6月8日 |
2.5 |
0.7 |
7月以后 |
7月以后 |
7月以后 |
3.0 |
0.7 |
7月以后 |
7月以后 |
7月以后 |
4.0 |
0.7 |
失控 |
失控 |
失控 |
注:用不同色块表示不同月份。
(三)我省总感染人数的预测
总感染人数的模拟结果见表3,其中较有代表性的3种情境如下:
一是低传染率(1.5)、高隔离率(0.95)的较优情境
疫情总感染人数是初始感染人数的2.62倍,每增加1名传染源,感染总数将增加2.62人。在感染者初始数量200人、500人和1000人的情境下,总感染人数分别是524人、1311人和2622人。
二是中传染率(2.0)、中隔离率(0.9)的一般情境
疫情总感染人数是初始感染人数的3.5倍,每增加1名传染源,感染总数将增加3.5人。总感染人数分别是700人、1750人和3500人,
三是高传染率(2.5)、低隔离率(0.8)的较差情境
疫情总感染人数是初始感染人数的6倍,每增加1名传染源,感染总数将增加6人,总感染人数分别是1200人、3000人和6000人。
综合以上分析,在我省疫情发展的各种情境中,疫情总感染人数受初始感染人数影响最大,因此下一步疫情防控的重点应当是尽量降低初始感染人数。
表3:总感染人数
传染率 |
隔离率 |
初始感染者数量 |
200人 |
500人 |
1000人 |
0.5 |
0.95 |
303 |
756 |
1513 |
1.0 |
0.95 |
411 |
1026 |
2053 |
1.5 |
0.95 |
524 |
1311 |
2622 |
2.0 |
0.95 |
644 |
1611 |
3222 |
2.5 |
0.95 |
771 |
1929 |
3857 |
3.0 |
0.95 |
906 |
2265 |
4529 |
4.0 |
0.95 |
1200 |
3000 |
6000 |
0.5 |
0.9 |
305 |
763 |
1526 |
1.0 |
0.9 |
422 |
1056 |
2111 |
1.5 |
0.9 |
553 |
1382 |
2765 |
2.0 |
0.9 |
700 |
1750 |
3500 |
2.5 |
0.9 |
867 |
2167 |
4333 |
3.0 |
0.9 |
1057 |
2643 |
5286 |
4.0 |
0.9 |
1533 |
3833 |
7667 |
0.5 |
0.8 |
311 |
778 |
1556 |
1.0 |
0.8 |
450 |
1125 |
2250 |
1.5 |
0.8 |
629 |
1571 |
3143 |
2.0 |
0.8 |
867 |
2167 |
4333 |
2.5 |
0.8 |
1200 |
3000 |
6000 |
3.0 |
0.8 |
1700 |
4250 |
8500 |
4.0 |
0.8 |
4163 |
10408 |
20816 |
0.5 |
0.7 |
318 |
794 |
1588 |
1.0 |
0.7 |
486 |
1214 |
2429 |
1.5 |
0.7 |
745 |
1864 |
3727 |
2.0 |
0.7 |
1200 |
3000 |
6000 |
2.5 |
0.7 |
2195 |
5488 |
10976 |
3.0 |
0.7 |
5543 |
13859 |
27717 |
4.0 |
0.7 |
180220 |
450551 |
901102 |
注:感染总数计算至6月底,色块含义同以上表。
二、我省疫情防控的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目标
以防疫为主,综合协调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需求的关系。
(二)整体思路
调整防控工作重心,加快社会秩序恢复。通过对多种情境下疫情发展进程、感染总数的模拟分析,发现隔离率和初始感染人数是更为重要的2个因素,传染率对疫情进程和感染总数的影响次之。当前各种降低传染率的极端措施,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冻结了极大的社会资源,付出了极大的社会代价,并有形成社会共同体“免疫风暴”的较大风险,但又对疫情进程、感染总数等各方面的控制效果相对较低。
综合考虑疫情进程及感染总数、各项防控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成本等因素,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思路应为把防控重心放在提高隔离率和提早发现感染者上,从而提高疫情防控综合效率;与之同时要加快复工复产、加快恢复社会秩序,尽量降低疫情对社会的综合伤害,避免形成社会有机体的“免疫风暴”。
(三)措施和建议
1.加强舆论引导,科学认识疫情发展,消除社会恐慌
正确认识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减轻群众恐慌情绪。启动一级响应以来,各类“硬核”防控措施及口号,引起了全社会对疫情的重视,起到了极好的防控效果,但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恐慌。
减少对部分极端病例的宣传及夸大,降低恐惧心理和恐慌情绪。如15秒即可传染、出现超级传染者等等,此类病例虽然属实,但属于极端少数情况,不具备普遍意义。过于宣传、传播、渲染此类极端病例,无助于群众正确认识新冠病毒,反而会引起群众恐惧心理、放大恐慌情绪。
加强对新冠病毒传染能力及致病致死率的科普。在加强防护、不密切接触的情况下,新冠病毒的传染率较低;在得到较好治疗的情况下,新冠肺炎的死亡率(0.39%)。与之相比,我国2018年肺结核发病人数823342人,死亡人数3149人,在传染病中均排名第2,其死亡率为0.38%。
2.形成防控工作机制,寻源头、控传播、防感染、强隔离
源头控制上,由“被动防御”向“主动出击”转变。主动寻找传染源,并出台促进居民主动检查相关症状的措施,争取提早发现源头,降低初始感染人数。
传播控制上,由“阻断传播”向“控制传播”转变。“阻断传播”的防控措施虽然效果较好,但社会综合成本太高,应尽快向“控制传播”转变。在家庭社区、通勤交通、工作单位的现阶段“两点一线”场景中,通勤交通是控制传播的难点。可采取加大公共交通的发车频率、限制乘客数量,旅游交通公司为社会提供通勤班车等措施。
隔离措施上,进一步加强所需设施及人员的筹备组织,缩短隔离反应时间,适度扩大隔离范围。提早做好隔离设施的筹备、工作人员、医护人员的组织,如登记备案符合隔离条件的非中央空调系统的低星级宾馆、经济型酒店;加强技术部门的配合,缩短寻找密切接触者的时间,并适度扩大隔离范围。
3.跟踪效果评估,为生产生活、社会秩序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思路调整上,正确评估全国各地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隔离能力,正确评估社会上未被发现的感染者数量。在春节期间“高防护、高阻断、高隔离”的全国停摆、全民宅家的空前防控力度下,在2月10日已满17天的覆盖14天潜伏期过后,初期感染者绝大多数已经发病,其密切接触者极易被追踪,可以判断大多数已经被隔离,社会上认未被发现的感染者比例较低。
生活秩序上,尽快调整、尽快解除现阶段层层加码的“硬核”封闭政策。封门封户、封村封路、封单元封社区、封国道封高速的封闭政策,对于疫情发展进程、感染人数的影响较小,对于社会心理、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过大,应尽快解除。
生产秩序上,加快解冻释放人力物力,尽快调整现阶段一刀切的隔离“14天”的要求。科学合理放宽员工返岗条件,科学合理降低对各企业各单位复工复产的准入条件,加快释放冻结的各项社会资源,尽量降低疫情对社会的综合伤害,避免形成社会有机体的“免疫风暴”。
作者简介
刘泽华: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
张为付: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万绪才: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附:疫情发展进程模拟图1-图6
图1:至4月底每周新增感染人数(初始200人)
图2:至6月底每周新增感染人数(初始200人)
图3:至4月底每周新增感染人数(初始500人)
图4:至6月底每周新增感染人数(初始500人)
图5:至4月底每周新增感染人数(初始1000人)
图6:至6月底每周新增感染人数(初始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