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简介
机构设置
智库动态
智库成果
智库专家
联系我们
 智库成果
  现代服务业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综合楼410室
 E-mail:zhikuj@njue.edu.cn
 电话:025-83494746
 传真:025-83494746

 友情链接
 
 
现代服务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现代服务业 > 正文  
  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与对策
[作者:张为付 戴翔  发表时间:2018-01-25  阅读:

摘要江苏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发展加工贸易,仍然相对较多地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和低附加值环节。随着江苏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加深及资本、技术的内生积累,应充分利用国际先进要素集聚能力及发挥其创新能力的优势,加大先进生产要素的培育,提升参与国际环节分工的层级,以结构调整推进对外贸易尤其是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创新加工贸易管理模式,优化加工贸易产业布局,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为契机,培育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并加强对示范区转型升级工作的指导、跟踪和评价。

一、加工贸易的理论回顾

重视加工贸易或者说强调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性,首先要明晰其本质特征。对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加工贸易的本质进行再认识。

首先,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界限已经模糊。一般认为,所谓一般贸易,主要是指单边输入或输出关境的一种贸易方式,其交易标的物通常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进出口货物;而所谓加工贸易,主要是指以保税的方式从境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元器件、零部件或包装物,在境内加工或装配后再出口的经营活动。可见,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差别源于海关监管方式,从这个角度看,二者确实存在很大区别。但是在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全球分工主导形式的大背景下,对外贸易的本质已经演化为各国(企业)参与全球生产流转环节的外在表现。所谓的一般贸易,其实也直接或间接地内含大量进口中间投入品,从事的也是全球生产链的一个环节,因而本质上也属于“加工贸易”,或者说广义上也是一种加工贸易。

其次,从参与国际分工国民福利看,很难的出一般贸易比加工贸易获益能力强的结论。一般贸易可能内涵了更多国内价值增值环节和阶段,而加工贸易内涵的国内价值增值环节和阶段则相对较少。也正是基于上述差别,表现出了一般贸易的出口品较之于加工贸易出口品通常具有更高的国内价值增值率。但如果据此得出一般贸易获益能力更强的结论,就不免有失偏颇。联合国基于贸易附加值视角对全球价值链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经济体,其出口产品中内含的国外进口中间品比重越来越高,而国内价值增值所占比重则日趋下降。这种变化趋势实际上正是说明了全球分工的不断细化、产品价值链在全球的进一步延长、以及各国(地区)更加专注于更具核心竞争优势的特定环节和阶段的结果和表现。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出口国内附加值增值率固然重要,但不应简单等同于参与国际分工的获益能力。事实上,在新的国际分工形式下,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掌控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所专注的某个或某些特定环节和阶段是否拥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应当注意的是,加工贸易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国内价值链短,因为加工贸易也可以通过不断转型升级而延展国内价值链。

最后,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也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其本身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并不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因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是企业的事,与一般贸易一样,发展加工贸易也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正如有些学者的研究所指出,一般贸易并非一定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而加工贸易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方面也并不存在必定不如加工贸易的范例。实际上,加工贸易作为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典型表现和重要形式,对于发展中经济体来说,不仅能够在密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关系中通过模仿等获取一般的外溢效应,还通常会因为得到跨国公司的指导、帮助而获取主动的外溢效应,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通过发展加工贸易而承接来自发达经济体“外包”的末端加工装配环节起步,循着一种逆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即由末端起步逐渐向中上游攀升,从而最终实现整体的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的范例并不鲜见,亚洲“四小龙”的实践就是明证。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总体来看,我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发展加工贸易,仍然相对较多地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和低附加值环节,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则是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服务体系的掌控者,其对资源整合和市场支配具有绝对的主导能力。当然,这也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所决定的,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应依托的优势要素构建的核心竞争力和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不同。从参与和适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起步者”角度来看,加工贸易层次变化就是参与国际分工层次的变化,具体来说,伴随要素优势的转型,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加工贸易的变化大体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就是依托低端要素而进行国际生产能力再配置,即生产能力包括加工组装能力和各类产业的部分环节和阶段的制造能力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转移,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依托低端优势要素获取低成本生产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这一变化过程的主要动力因素就是低成本的要素比较优势,例如,中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即是以低成本土地、劳动力以及低标准的环境保护要求,吸引发达国家将价值链中的低端及部分中端环节和极端转移过来,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而言,就是低端生产环节和阶段梯段转移到更据低成本要素优势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个发展阶段就是生产设备和技能的国际再配置,即先进的制造业设施以及包括较高的技术、人力资源等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其突出表现就是以FDI形式所带动的一揽子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以及伴随FDI质量的提高而带动的一揽子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要素质量的不断提升、产业配套能力的增强、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一层次的价值链分工的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对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或者说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种变化过程。这一阶段的加工贸易发展,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而言,就是不断外包中端甚至部分高端产品生产环节和阶段的过程。

第三个发展阶段就是研发创新能力的国际再配置,即研发活动的主体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转移,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研发基地,具有核心技术创新实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研发活动中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这一阶段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的推动力在于经济社会环境整体水平的提高,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的形成,创新体制机制和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本土市场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将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加工贸易发生的这种变化称之为“逆向创新”。最近的一些案例研究表明,“逆向创新”的发展趋势已经在许多跨国公司中悄然出现,而包括江苏、上海等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入驻,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这一发展趋势和苗头。

第四个发展阶段就是全球资源的整合和再配置能力。即伴随着综合优势的提高和技术文化实力等要素的积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本土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愈来愈强,甚至能够成长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比肩的全球经济的微观竞争主体。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本土企业具有了整合和利用全球资源和优质要素的能力,或者说本土企业整合全球资源进行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明显提升,从而本土企业日益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推动者、经营者和掌控者,占据着加工贸易的制高点。这一阶段的加工贸易发展,或者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参与这一层次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实质上就是实现了工地位“改天换地”的变化,加工贸易核心竞争力已从最初的简单参与和适应全球价值链,到构建自己的全球价值链进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占据着国际竞争制高点。

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实阶段看,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发展阶段能和第二发展阶段,现在正面临着向第三发展阶段乃至第四发展阶段的艰难转型。换言之,提升我国集聚全球要素进行创新的能力,以及提升本土企业整合全球资源进行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从而努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从“被整合者”向“整合者”转变,由单纯的参与全球价值链向建立自己的区域及全球价值链转变,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力,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

三、如何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入演进的大趋势仍在继续,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主要表现形式的加工贸易,仍将在全球贸易中,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的确存在着价值链、附加值不高、产业链短、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因而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需求。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加深及资本、技术的内生积累,我省应充分利用国际先进要素集聚能力及发挥其创新能力的优势,加大先进生产要素的培育,提升参与国际环节分工的层级,以结构调整推进对外贸易尤其是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为此:

第一,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避免出口的地区结构过于集中。就加工贸易而言,对重污染、资源耗竭型、我国出口规模已经足够大、身处“摩擦重灾区”的产业及产业环节要加以适当控制出口。

第二,通过创新加工贸易管理模式、优化加工贸易产业布局,加快加工贸易经营模式转化,加快出口基地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加强转型升级融资保险支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产等措施,加快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第三,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为契机,培育转型升级示范企业,打造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高低,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加强对示范区转型升级工作的指导、跟踪和评价,建立示范区统计分析、工作信息定期交流通报制度,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研究创新举措,及时总结示范区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并吸纳借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一些成功做法,以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全面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从而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的位置及其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由“被整合者”向“整合者”转变。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版权所有@2017-2020
南京财经大学 苏ICP备05007114号
江苏省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