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简介
机构设置
智库动态
智库成果
智库专家
联系我们
 智库成果
  现代服务业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综合楼410室
 E-mail:zhikuj@njue.edu.cn
 电话:025-83494746
 传真:025-83494746

 友情链接
 
 
现代服务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现代服务业 > 正文  
  深耕产业链,构建江苏省四位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智库专家解读十九大(十二)】
[作者:张为付、陈启斐  发表时间:2018-01-04  阅读:

十九大报告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是经济体系的基石。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就必须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等高端生产要素引入到实体经济中,形成有效的合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成江苏省本地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任务。实现江苏省四位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向实体经济上游延伸产业链长度,强化现代金融效率,拓展实体经济产业链宽度,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加强实际经济产业链广度。通过深耕产业链构建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塑造江苏产业结构的内生驱动增长动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强化产业间的正反馈效应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凭借低要素价格优势、区域优势以及政策红利,主动嵌入全球制造网格,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承接欧美发达国家的订单,推动制造业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强省。全球化为江苏经济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全省经济逐步增长,出口贸易飞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以规模化大生产为竞争手段,以低端要素为竞争优势,依靠价格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宽松的环保政策,形成强大的低成本生产和竞争能力。同时,在国内外市场扩张的情况下,江苏企业又通过资产抵押和相互担保等方式不断加大投入,进行跨区域的多元化战略,迅速推动各行业的产能扩张,抢占国际市场。

这种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别国的市场,培育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一方面是在市场、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刺激下,这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产业规模扩张的做法,使得江苏省实体经济形成巨大的制造业产能,但科技含量不高,内生创新能力不足,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价值比例有限,难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随着贸易摩擦加大和基于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日趋衰竭,增长的动能再逐步消弭。另一方面是内部经济中的风险不断积累,主要表现为企业互保引起的金融风险、产能过剩引起的经营风险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引起的升级失败风险。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它们,不仅有可能触发系统性危机,也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进程。这些严峻的事实说明江苏省参与第一波全球化的红利已经透支,必须尽快启动第二波全球化战略——发展基于内需经济的全球化战略。这一战略实施的核心是:培育本土市场,利用广阔的内需规模发挥逆向虹吸效应,吸收国外高级生产要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强化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为了化解江苏省实体经济积累的问题,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利用“一带一路”的契机,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江苏省现在过剩的一些产业,在欠发达国家还没有饱和。例如钢铁水泥都过剩,但是在安哥拉,中国人的水泥在那里卖300多美元一吨,比国内贵6倍多。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欠发达国家,产业发展还不完善,把国内相对过剩产业转移到这些地方去,既帮助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又能解决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第二,各级地方政府应当采取稳健的行政手段,降低企业用工、要素、税费、融资、制度性交易等方面的成本,稳定实体经济的基本面,降低金融系统危机爆发风险。同时,通过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培育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全球价值链竞争的高地。第三,利用苏南地区丰富的科教资源,吸引各类人才集聚,完善科技创新制度,提高科学成果产业化的转化效率,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

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向实体经济上游拓展产业链长度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必将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江苏省目前的产业结构存在产业链过短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主动拓展供应链的长度,通过增强研发和设计能力,将价值链高附加值的上游环节融入到实体经济。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构建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形成重大产业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努力建设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企业主体创新作用凸显、区域创新功能完善、创新创业繁荣活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首先,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在创新环节长度。强化微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第一,建立现代产业集聚区,加大对园区企业的政策倾斜。在不同的行业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巨型跨国公司。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融入全球供给链和国际创新链。再通过反向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园区内相关企业的发展。第二,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本地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试点计划,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为重点打造一批全球知名创新型领军企业。以新技术研发、新业态培育、新模式创造为方向,推动跨行业合作和股权兼并,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第三,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计划,鼓励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打造一批集成化研发服务集团,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

其次,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为延伸产业链长度提供体系支撑。发挥苏南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作用。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持续推进前瞻性、系统性、应用性基础研发。支持高校院所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主动申请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打造各学科的科研中心和高端实验室。筛选出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技术前沿领域的创新基地,鼓励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与创新基地开展联合技术开发工程,推进学界和研究所的深度融合。通过发挥科技厅及下属若干促进会的作用,鼓励具有专利技术的大学老师挂职,建立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效机制。创新产学研利润分配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最后,建立科技创新载体、优化原创性技术创新平台,为延伸产业链长度构建战略支撑点组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持新兴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打造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实施科技服务业升级行动,推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台建设。推动科创空间、文化创意、信息咨询和大数据等公共平台的建设。通过建立科技服务中心,促进科创产业的网格化、扁平化、专业化和模块化。完善创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中心等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在高新区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特色基地,开展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提高大学技术转移效率,探索建立虚拟实验室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基础资源开放共享。将部门科研成果线上化,建立江苏省创新创业会员体系,会员单位可以共享创新成果。

三、强化现代金融效率,拓展实体经济产业链宽度

现代金融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优化增长绩效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现在江苏乃至全国制造业衰退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全球经济处于再平衡状态,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在下降;另一方面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收益率发生了倒挂,企业的收益率甚至小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资产荒的阶段,由于缺乏理财工具、理财手段,居民都把钱放到房地产和金融理财里。导致资金在金融行业内部空转,无法金融实体经济中。

金融资产的空转导致实制造业企业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限制性条件过多。进而导致江苏省实体经济产业链宽度不足,影响产业内生的调整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政府强化现代金融效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的门槛,简化纷繁的手续。围绕主板、三板和四板,鼓励企业上市,减少间接融资、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同时,由政府牵头引入社会资本方,通过PPP项目的形式,建立产业基金,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慢慢的挤出实体经济的泡沫,降低负债率。加大对非金融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的支持力度。要大力发展各种基金,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并购重组基金,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为初创期和高成长企业、困难企业并购重组等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努力淘汰落后产能,吸收更多资本、技术和人才流入实体经济,同时为金融领域供应更多可投资的优质资产。

具体要求如下:第一,回归本源,服从现代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理念。现代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优化居民投资理财需求,进行有效的金融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高储蓄向资本的转化效率。第二,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第三,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

四、增加人力资源存量,加强实体经济产业链广度

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提高行业的人力资本存量。由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收益率倒挂,拉大了行业收入水平的差距。这种行业间收入水平的差距,使得实体经济无法获得足够的优秀人才,导致人力资源和实体经济的错配现象。80后、90后毕业生更愿意去银行等服务行业,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缺乏人力资本导致产业链的广度不够,无法支撑江苏省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人力资本的匮乏导致实体经济只能在粗线条上进行分工和生产,难以实现产业的柔性化和高级化。广度不足影响了实体经济的深层次集约化增长,内需市场的范围经济优势无法发挥,制约了四位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向更高形态的演进。

为了加强实体经济产业链的广度,必须要做到:第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本地农民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第二,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让具有专业技能的蓝领工人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舒适生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引导人力资源回流到实体经济。第三,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企业家是实体经济的主要建设者,也是科技、金融、人力资源等各种高级生产要素的主要组织者,更是建设四位一体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主要贡献者。要保护企业家的利益,着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版权所有@2017-2020
南京财经大学 苏ICP备05007114号
江苏省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