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为物流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智慧物流顺应新常态发展要求,成为经济转型新动能。江苏物流企业智慧化加速推进,规模化成效明显,网络服务能力稳步增强,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但仍面临大型物流企业数量偏少,综合服务能力不足;网络布局不均衡,辐射能力亟待扩大;平台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不够,智慧化水平有待提升;品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品牌滞后矛盾凸显等问题。为此,建议以规模化为基础、网络化为支撑、智慧化为手段、品牌化为抓手,依托“三大工程、四大任务、五大保障”,构建规模大、网络广、智慧高、品牌优的江苏智慧物流品牌体系,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石。 |
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智慧物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江苏需着力构建智慧物流品牌发展新高地,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基石。
一、江苏省智慧物流企业品牌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规模化成效明显
一是物流主体逐步壮大。2017年上半年,151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平均业务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10.2%;20家重点物流基地入驻企业营业收入增长61.2%,税收增长23.6%,物流企业、园区大型化程度提升较快。二是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高。2016年江苏省综合型物流企业占比为35%,保持稳步增长。三是物流企业联盟化加速形成。中小物流企业协作不断加强,联盟化加速形成,竞争力、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快速提升。
(二)网络服务能力稳步增强
一是网络辐射范围日益扩大。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涌现出苏宁物流、飞力达、林森物流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土知名物流企业。二是创新优化网络服务能力。物流企业加快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推进“互联网+物流”“物流+金融”“物流+电商”等模式创新,多业联动、跨界融合发展趋势日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三是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全省“四横四纵”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初步形成。2016年40家重点物流园区运营收入4482.7亿元,货物吞吐量7.1亿吨,园区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三)智慧化水平提升较快
一是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电子交易与供应链金融平台、公路货运调度平台、一体化制造业电商物流配套平台、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二是标准化、智慧化成效明显。2016年南京、无锡、徐州被确定为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上药控股徐州股份有限公司、维维集团、南京合运物流等为标准化试点企业,标准化基础较好。国家第一批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基地、企业分别占20%、10%和6.7%,智慧化成效明显。
(四)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一是品牌规模处于全国前列。截至2016年年底,省级重点物流基地88家,重点物流企业282家,4A级以上物流企业215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二是专业物流品牌优势较强。2016年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中,江苏各1家入围A+和A级,占比16.7%和6.27%,表现抢眼。2015年,全国医药物流100强,江苏占14家,位居前列。三是品牌企业快速增长。2015-2017上半年,通过审定的江苏A级物流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11.2%,3A级以上物流企业占比更达11.8%,增速居全国前列。
二、江苏省智慧物流企业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大型物流企业数量偏少。2017年,江苏仅3家企业入围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与4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形成对比,大型物流企业偏少。二是综合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016年江苏省综合型物流企业占比为35%,远低于运输型企业的59.1%,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二)网络服务能力亟待进一步增强
一是企业辐射范围亟待扩大。2016年,新增A级以上物流企业中,业务覆盖全国的江苏企业数仅为浙江、广东的19.9%、30.3%,业务覆盖国际的企业数仅占2%,仅为广东的11.8%,差距更大;运营网点数量在50个以上的江苏企业数仅为浙江、广东25.0%、4.8%,差距明显。二是企业电子网络应用有待进一步普及。2016年全省A级以上物流企业中,货运经营业务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应用率在70%以上的江苏企业数为浙江和广东的23.3%和18.6%,应用率在90%以上仅为广东的4.8%。三是基础设施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截止2016年底,江苏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分别为广东的67.5%、73.5%和64.6%,山东的50.1%、60.3%和84.9%,基础设施网络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智慧化水平亟待提升
一是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截止2017年10月,江苏有2家物流平台企业入围国家标准化试点,低于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的5、5、4、3家。二是标准化、智慧化水平亟待提高。截止2017年10月,江苏仅1家物流企业入围国家标准化试点,远低于广东、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的13、11、8、7和6家。
(四)品牌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经营、品牌传播、品牌设计等意识淡薄,投入不足,创新不够,培育乏力。二是品牌企业大而不强。江苏4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但仅3家企业入围2017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低于上海和北京的9和8家。三是专业化物流品牌供给不足。2017年,快递十大品牌中,上海、北京、广东分别有5、3、1家,江苏无1家入围;2016年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中,江苏仅镇江恒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入围,远低于上海的23家。四是品牌培育能力有待加强。江苏获批全国A级物流企业数从第22批占全国比重14.4%降到第24批8.5%;4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占比更是从第22批19.0%降到第24批7.3%,增速放缓。
三、江苏省智慧物流企业品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一个体系
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以规模化为基础、网络化为支撑、智慧化为手段、品牌化为抓手,依托“三大工程、四大任务、五大保障”,构建规模大、网络广、智慧高、品牌优的智慧物流品牌体系,为建设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重要保障。
(二)推进三大工程
一是“规模化+品牌化”工程。充分利用参股控股、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方式,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快递、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品牌企业。二是“网络化+品牌化”工程。打破供需环节隔阂,重塑供应链关系,推进物流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全链条互动发展;充分利用战略合作、平台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强大辐射能力,加快形成一批优质冷链、共同配送、供应链管理品牌企业和品牌园区。三是“智慧化+品牌化”工程。充分利用新技术和“互联网+”物流,加快创新驱动,提供优质有效供给,创造新价值,形成持续发展新动能,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精品医药、钢铁、化工、共同配送智慧物流企业。
(三)实施四大任务
一是夯实发展基础。推动企业制定名牌规划,强化名牌意识;引导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推进品牌培育;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物流空间布局,推动区域物流联动,打造智慧物流平台,夯实品牌基础。二是推进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快递物流、国际物流、多式联运等企业以模式创新、服务创新为重点,做大体量;冷链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以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创新为重点,做优网络和供应链;医药物流、钢铁物流、化工物流、共同配送等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平台创新、文化创新为重点,做精智慧品牌。三是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名牌企业重塑产业链,促进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提升专业化、协同化、网络化服务能力和区域品牌知名度,实现大小物流企业共同发展。四是完善服务体系。完善品牌价值评价体系、认证体系、服务质量监测体系,把握品牌发展方向;扶持名牌培育服务机构,完善品牌推进机制;鼓励科研院所开展品牌建设研究,夯实品牌理论和技术。
(四)构建五大保障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推进有效实施。制定智慧物流品牌发展专项规划,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物流业发展规划对接,进一步完善全省物流业管理体制,对规划实施、政策落实、项目推进实施有效监督与评估。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保障。进一步健全物流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产权制度,加强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加大物流市场清理整顿力度。三是完善扶持政策,优化服务环境。建立智慧物流品牌企业发展的优先支持、优先服务、优先贷款等扶持政策,为品牌建设提供良好服务环境。四是坚强文化自信,构筑品牌价值。以“大国工匠”理念,融国内外文化精髓,讲江苏品牌故事,推江苏品牌形象,拓江苏品牌市场,赋江苏智慧物流品牌新文化内涵。五是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指导产学研广泛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国际智慧物流品牌发展意识的员工队伍;支持高校开设智慧物流品牌专业,塑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建多层次智慧物流品牌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