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简介
机构设置
智库动态
智库成果
智库专家
联系我们
 智库成果
  现代服务业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综合楼410室
 E-mail:zhikuj@njue.edu.cn
 电话:025-83494746
 传真:025-83494746

 友情链接
 
 
现代服务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现代服务业 > 正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智库专家解读十九大(一)】
[作者:徐圆  发表时间:2017-10-30  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江苏切实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生态为主线,重新定位苏北发展,提出构建江淮生态经济区。江淮生态经济区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上虽然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但仍存在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资源环境负载较高、跨区域的生态治理沟通协调机制等突出问题。对此,建议重构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修复流域生态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以法治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党的十九大,站在历史高度与全球视野,对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也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理解,即“不平衡”包括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不充分、绿色发展不充分、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不充分。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苏行动

近年来,江苏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绿色发展新理念,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思想,自觉采取果决措施,努力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更富”。

(一)以绿色生态为主线定位苏北经济发展新理念

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以绿色生态为主线,重新定位苏北发展,要求苏北地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深度挖掘和利用各自资源禀赋,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并提出构建包含江淮生态经济区的“1+3”区域功能布局。

(二)以顶层设计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五年来,江苏不断推进生态环保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引领作用的支柱性文件,如:《江苏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生态环保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江苏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等,初步形成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江苏特色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有效破冰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各自为政的环保困局,还为破除“唯GDP论”的痼疾观念再加筹码。

(三)以经济政策激发市场活力

首次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通过完善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制度,系统性地将生态补偿机制打包推向市场,从而利用市场机制激发各类主体治污减排的内生动力。2013年至2016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30.1%,截至2016年,累计建成国家生态市县45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1家,12个市县及园区被国家列入园区循环化改造等示范试点。

二、江淮生态经济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江淮生态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是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共同腹地和后花园。近年来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上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做足做好生态资源的文章上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

(一)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到位,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特征明显,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现象仍然突出,造纸、化工、印染、酿造、食品、冶炼等6类重污染行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三成,大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缺乏终端品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资源生态负荷较高

苏北地处淮河等水系流域尾闾,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易发多发,水源地抗风险能力较差,洪泽湖等主要湖泊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工业开发、围湖造田、网箱养殖等侵占生态空间现象较为普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三)缺乏跨区域的生态治理沟通协调机制

长期以来,生态环境治理是各行政区划内的独立行为,但无论是江淮生态经济区,还是洪泽湖生态经济区、高邮湖生态经济区、骆马湖生态经济区都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和单位,需要一个立足于统筹生态经济区整体环境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管理,以平衡各行政区域间的生态利益。

三、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需要以生态为底色,以发展为根本,以产业选择为关键,达到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实现自然资源合理保护和利用、绿色、循环、低碳为特色的产业经济体系高度发展、生态文化成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基本准则,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城市和乡村人居环境优美和谐等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一)重构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

支撑大规模GDP的绿色产业,对技术、人才、市场服务等社会基础要求都较高,目前江淮地区还不具备。为此,要积极设计产业引导政策,规划产业形态,为产业营造基础环境。以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为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经济高起点跨越发展。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康养、文化、体育、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

以打造生态绿色屏障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制造。全面推动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造纸、纺织等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有序推进传统优势领域转型升级,按照“强链、补链、建链”,加快江淮地区的盐化工、机械制造和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一批特色新兴产业基地。实现以上产业目标,江淮经济区需要嵌入扬子江城市群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短期内继续积极有选择地承接扬子江城市群的产业转移,主动承接机械制造、高端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以及电子、通讯、新材料等技术复合型加工产业,敦实基础,做大规模,形成特色。从中长期来看,需要突破单纯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以扬子江城市群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配套基地为目标,瞄准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的上下游“链”环节,按照大企业-大产业-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创新与扬子江城市群的产业园区合作机制,建立以产业链条为依托的联合招商引资模式,成为其中的“链”环节。

以“湖乡特色”为目标,内涵发展现代服务业。基于“湖乡特色”的发展需求,壮大提升商贸服务、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发展商务、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水乡特色全域旅游业,以服务业的发展引领洪江淮地区的服务业绿色化、生态化。

(二)修复流域生态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

保护和退还湖泊生态空间。综合运用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对江淮水域生态系统以及主要入湖河道、河口进行综合治理,实施退圩还湿、退圩还湖、生态清淤、生态修复等系列工程,加大对湖堤、湿地、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促进湖泊休养生息。推进水源涵养、生态清淤、湿地建设、河湖岸带生态阻隔等综合整治,强化水体修养生息,强化渔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渔业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强力治理入湖污染。科学核定洪泽湖、高邮湖和骆马湖等湖泊水域纳污能力,实施入河入湖污染物排放总量计划控制,建立健全河流水质监测预警体系,实现水环境精细化管理。

(三)以法治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探索江淮生态经济区内多城市之间的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并厘清联合执法中的职能边界,协调配合,联动检查和处罚。构建跨行政区的环境纠纷处理协调机制、联动执法核查机制以及执法考核和责任追究等配套的联合执法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梗阻和地方性制度、观念的壁垒,统一环境治理领域的执法主体、执法标准、执法方式和执法程序,全面执法的协同性、联动性。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版权所有@2017-2020
南京财经大学 苏ICP备05007114号
江苏省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