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简介
机构设置
智库动态
智库成果
智库专家
联系我们
 智库成果
  现代服务业
 
 联系我们

   南京财经大学综合楼410室
 E-mail:zhikuj@njue.edu.cn
 电话:025-83494746
 传真:025-83494746

 友情链接
 
 
现代服务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成果 > 现代服务业 > 正文  
  江苏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金汉信  发表时间:2017-10-23  阅读:

摘要:江苏省物流需求进入调整转型期,物流供给转型升级态势明显,物流环境持续向好。但仍面临物流需求增速放缓,有效需求不足;物流供给升级较慢,有效供给不够;物流环境约束明显,高效环境缺乏等问题。面对上述困境,建议加强需求侧的宣传、教育、剥离和开发,释放理性社会化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侧高效、创新、转型、融合发展;管理侧构建协调、健康、高效、科学的大物流平台,优化物流发展环境。

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为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发展发挥了较好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十三五”时期,江苏省物流业需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强供给侧改革,把握发展新红利,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一、江苏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一)物流需求进入调整转型期

一是社会物流总额平稳增长。2015年江苏社会物流总额为23万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4.7%,比“十一五”时期回落3.5个百分点。

二是需求结构继续优化。“十二五”期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持续加快增长。快递快运、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生活消费性物流保持快速增长;工业物流需求总体下降,特别是钢铁、煤炭、建材等大宗生产资料物流需求下滑严重。

(二)物流供给转型升级态势明显

一是物流业贡献份额逐步提高。2015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4720亿元,占GDP比例6.7%,比“十一五”末提高0.2个百分点。

二是物流质量稳步提升。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8%,低于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末降低0.7个百分点。

三是市场主体加速分化。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产业细分更加深入,创新型物流企业快速涌现,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421家,占全国A级物流企业数量的13%,其中国家4A级以上物流企业163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省级重点物流企业264家,省认定物流企业技术中心65家。

四是创新驱动模式变革。“十二五”时期,全省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物流企业加快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推进“互联网+物流”“物流+金融”“物流+电商”等模式创新,多业联动、跨界融合发展趋势日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加速物流企业变革。

(三)物流环境持续向好

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四横四纵”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初步形成。围绕重点物流园区、主要港口等物流枢纽,加快推进集疏运体系建设,中转联运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已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物流园区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涌现出惠龙E通、物润船联等一批融合电子交易、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三是政策环境持续向好。“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物流业定位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我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强化规划引领,物流业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全省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基本形成,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撑强大。

四是区域合作步伐加快。随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在大陆桥运输、通关一体化、设施共建、信息互联等方面的合作步伐逐步加快。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中哈物流基地和阿腾科里口岸已投入运营,连云港、苏州、南京、徐州等地至中亚、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已开通运行。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在口岸合作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园区运营、物流信息共享等方面联动加深,形成了良好的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格局。

二、江苏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需求增速放缓,有效需求不足

一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作为传统经济体系支柱的工业、制造业等产业面临不同程度萎缩,直接导致物流业总体发展速度减缓。

二是由于有效供给不足、政策约束、需求方经营组织方式及其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导致物流资源分散、有效需求不足。

(二)物流供给升级较慢,有效供给不够

一是产品服务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使传统物流产能过剩、大量公共资源被占,导致资源错配、物流成本高、盈利能力低。

二是市场主体结构性矛盾。物流企业普遍小散乱和体制机制约束,使市场主体综合能力弱、创新投入少、产品更新慢、集约发展难,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有效供给不足。

三是供需融合度过低矛盾。工业与流通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已占物流总费用的65%,但主要用于运输与仓储,高端物流服务很小,供应链融合度过低。

(三)物流环境约束明显,高效环境缺乏

一是多头管理缺乏统筹,软硬资源衔接不畅。物流涉及多行业、多层面、多部门,使物流业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新政难出更难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地区、部门间相互分割封锁等问题,导致利益相关者间统筹协调难、大物流平台衔接不畅。

二是基础工作滞后明显,物流发展进程受阻。物流标准化建设落后,物流统计核算基础、能力薄弱,物流研究离散,统一的大物流法律、法规缺乏,物流监测调控严重缺失,市场环境和诚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急需人才与人才培养机制不适应,这将严重阻滞“十三五”期间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效能、降低成本、节能降耗的总进程。

三是区域发展平衡性差,全球化进程相对滞后。物流业呈现苏南发展快,苏中、苏北物流业发展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村物流滞后且水平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物流业尚未形成与高增长的国际贸易相配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国际市场份额很低。

三、加快江苏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需求侧释放社会化需求——宣传、教育、剥离、开发

一是宣传教育,释放理性需求。加强对需求侧的宣传教育,强化需求侧物流社会分工认识和实践,释放需求侧有效的、理性的社会物流需求。

二是主辅分离,释放社会化需求。加快推进制造企业主辅剥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资源,释放物流社会化需求。

三是主动开发,带动社会化需求。挖掘经济欠发达区域物流需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农村地区的区域物流和农副产品物流;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扩展主体需求的弹性和空间。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效、创新、转型、融合

一是打造高效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设施,增强物流的个性化、精细化、定制化、高端化水平,实现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调结构,提质增效;充分利用兼并重组、平台整合、联盟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补短板,实现集约发展和组织结构优化;加快物流企业品牌建设,推动品牌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升品牌价值;充分利用新技术和“互联网+”物流,加快创新驱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供有效供给,增加优质供给,创造新价值,形成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二是深入融合互动发展。打破供需环节隔阂,重塑供应链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强强合作,推进物流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全链条互动发展。

(三)管理侧优化发展环境——协调、健康、高效、科学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物流网络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全省物流业管理体制,发挥全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工作平台作用,密切部门协作,打破地区间壁垒,推进设施连通、网络互通、信息畅通,开展“互联网+”政务、综合执法、大数据监管、多式联运衔接工程等,实现大物流平台协同发展。

二是扎实推进基础工作,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清理、整合、完善、推广物流标准;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促进行业规范自律;增强从业人员素质;加快推广先进物流组织模式,推进低环境负荷的循环物流系统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推进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完善新一代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可感知、可视可控的智慧物流体系,加快发展智慧物流。

三是科学规划物流体系,统筹国内外物流协调发展。继续发挥长三角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区域物流联动发展合作机制作用,积极推进物流业的跨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围绕“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大力推进物流业跨江融合、南北联动。提升国际物流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合作,打造全球性有竞争力物流企业,构筑连接世界的全球物流通道,形成全球物流服务体系。

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版权所有@2017-2020
南京财经大学 苏ICP备05007114号
江苏省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南京财经大学福建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