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是粮食生产、购销、加工和消费大省,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和流通,力促发展内生动力,确保全省粮食供需平衡、口粮自给。粮食增产往往需要在已有产量基础上进行,投入的成本往往更高,减少损失和浪费比促进粮食增产更有效率。立法推进“节粮减损”、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制定洁亮技术标准、设立财政专项、树立爱粮节粮意识是推动粮食产后减损工作,促进我省粮食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之策。 |
江苏粮食生产消费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和广大百姓,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然而,粮食增产往往需要在已有产量基础上进行,投入的成本往往更高,减少损失和浪费比促进粮食增产更有效率。通过大力提升粮食收获收购服务能力、加大节粮减损科技支撑、加快粮食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粮食产业链有效整合、加强爱粮节粮宣传力度,能够有效降低粮食产后损失率,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粮食流通效率的提高,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粮食安全保障。
(一)粮食减损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仓储条件:粮食仓储设施是保障粮食安全储存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最基本条件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十三五期间,江苏省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成绩显著。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仓容250万吨,全省完好仓容达2405万吨。物流专线和码头专线:江苏省公路、铁路、水路运输网络体系完备,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多分布在“两横两纵”通道周边。全省仓容5万吨以上的重点粮食企业,在苏南和苏中地区,83%的企业建在江边河边,且拥有泊位;在苏北地区,这一比例也达到了57%。
(二)粮食产后减损技术有所提升
收获环节:由于江苏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经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据《江苏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8)》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省拖拉机147.09万台,耕整机6.12万台,旋耕机47.88万台,联合收获机7.99万台,播种机11.11万台,排灌动力机械52.02万套。烘干环节:2016年,建成烘干设施100套,全省年烘干能力达1200万吨。储藏环节:推进绿色生态储粮,全省粮库机械通风、粮情测控系统、环流熏蒸技术引用率分别达到94%、73%和59%。运输环节:“四散化”的低损耗、低成本及高效化优势逐渐凸显,据统计,江苏省目前90%以上的粮食企业安排专项资金对运输车辆进行灌装改造,采用粮食散装、散运、散卸、散储的“四散”技术,严格执行粮食装卸作业标准,通过四散技术,形成贯穿收纳、集并、中转、运输、储存、发放各个环节一体化的散粮运输系统,部分基础设施较好的企业已经实现了完全“四散化”作业,降低了运输费用,减少了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浪费。
(三)粮食流通组织有所优化
省直粮食企业:目前,苏粮集团、苏垦集团、方源集团、恒实集团是江苏省比较大的粮食经营企业,其粮食种植、储备、加工、物流等发展状况对江苏省粮食市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地方粮食企业: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推进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兼并重组,打造发展新平台,发挥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2016年,全省入统粮油加工企业1265家,同比增长7.84%。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10.5亿元、销售收入2478亿元,利润12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59%、4.62%和12.56%。省级龙头企业10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用占全省10%的企业数量完成了占全省1/3的工业总产值。
(四)公众节粮意识有所加强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中办发〔2014〕22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中宣发〔2014〕21号)精神,2016年,江苏成功举办“世界粮食日”全国主会场活动,充分利用江苏粮网、《江苏粮食》杂志、江苏粮食政务微博、江苏智慧粮食微信等四大平台、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完善宣传体系,讲好粮食“故事”。
(一)粮食产后处理能力不足,科学储粮心态矛盾
收获烘干环节:机收已成我省农民的主要收割方式,新型联合收割机的使用,收割时间一般在10天内可以完成,这使得仓储粮食量在短期内剧增,必然增加瞬时仓储和长期烘干的压力。江苏省粮食收割后,大部分粮食仍采用传统的露天晒干模式,遇到阴雨天气,很容易造成粮食霉变,粮食损失浪费较为严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粮食干燥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收获后的损失不到1%,相比之下,江苏省粮食烘干机械化率极低,只有12%,国有粮食企业的烘干能力虽占现有烘干量的2/3,但实际烘干保存总量与产量、收购量相比严重不足,为国有粮食企业增配烘干机刻不容缓。
“粮食银行”:目前江苏省“粮食银行”发展势头良好,但依然面临许多问题。一是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对农户科学储粮重视不够,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难度大,致使个别粮食主产区实施专项积极性不高。二是仓型上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满足不同农户需要。三是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宣传力度和对农户的技术指导还不够。四是资金管理和拨付程序等需进一步完善。
(二)粮食物流设施联运能力不足,物流效率低下
江苏省粮食物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一是粮食物流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看,江苏省粮食物流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粮食物流企业“小而散”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粮食物流园区集约化程度低,粮食物流质量和物流效益普遍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粮食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公共信息平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粮食物流标准推广力度还不够,粮食物流技术、服务标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二是粮食物流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粮食物流功能不够完善,缺乏合理规划。粮食物流园区功能重复、同质竞争现象严重。粮食物流企业核心业务不突出,功能单一,大部分粮食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基础的粮食物流服务功能,不能形成完整的粮食物流供应链,缺少拥有跨地区或全国性经营网络的综合性粮食物流服务企业。第三方粮食物流发展不够充分,大量的粮食物流需求未能得到有效释放。三是粮食物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苏北地区粮食物流企业在服务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与苏南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对农村地区粮食物流重视程度不够。粮食物流园区、企业、专业市场等重要物流结点之间以及粮食物流枢纽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
(三)粮食过度加工问题严重,出品率不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盲目追求面粉越白越好,大米越精越好,受此消费者习惯的影响,粮食加工业生产越来越精细的米和面。粮食的加工普遍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导致粮食大大浪费。比如,100斤稻谷,一般去壳后可产生80斤左右可用的糙米,将糙米磨成白米再损失10斤左右,再加上两次抛光,又损失4斤,即有14斤左右原本可以食用的大米损失掉。除这些一般程序外,为使大米外观更好,加工企业还会进行多道抛光。每增加一次抛光,生产1吨大米就要增加10度电。而对大米、面粉的过度加工,浪费的不仅是粮食,这些经过过度加工的米面,营养也会流失较多。其实,越靠近小麦和稻谷表皮的成分所含的营养越丰富。所以,米面不是越精细越有益健康,如果将吃特一粉改为特二粉,可更有效补钙、降低贫血症等。
(四)外出就餐浪费严重,节粮意识仍旧淡薄
为了杜绝餐桌浪费,响应中央“厉行节俭”的主张,2013年开始,江苏省南京、无锡等地相继出台了“文明餐桌、遏制浪费”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要执行到位,主要是靠餐饮企业、消费者的主动、自觉。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消费者认为,在餐厅就餐把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回家,是一种当下所提倡的节约行为,他们表示会把吃不完的剩菜打包回家。而部分消费者则认为,打包剩菜得视情况而定,都是亲朋好友餐后打包大家习以为常,但生冷菜品是否会变质,与不熟的人共同用餐,对他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熟悉,又没有使用公筷,这样的情况不会选择打包。也有部分消费者会因“菜没剩多少”、“嫌麻烦”、“碍于面子”,很少把剩饭菜打包带走。
(一)立法推进“节粮减损”,提高政府重视程度
立法推进“节粮减损”,提高政府重视程度,一是要转变观念,加强各级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对“粮食减损”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高政府对“粮食减损”工作的重视程度,把促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的重要职能职责,将其纳入我省粮食工作的重要议程,将“粮食减损”工作列为“‘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重要内容,与“节能减排”应为同等重要的工作内容。二是要明确责任分工,完善政策法规设计,尽快建立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全民参与、社会协同推进的节粮减损新机制,建立减少浪费和损失的粮食管理体系、定价体系、浪费惩罚体系,突出抓好薄弱环节和重点单位的节粮减损工作。三是要会同有关部门推进行政法规的制定进程,结合实际明确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条款,加强监督,减少农户储粮以及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的损失浪费,通过法律手段约束和整治浪费粮食的行为。
(二)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提升粮食产后服务能力
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提升粮食产后服务能力,一是要加大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粮食企业收储设施的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满足不同售粮对象、不同粮食质量的收储需要。二是加大对粮食烘干设施体系建设的补贴力度,加快落实政府补贴政策,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引导鼓励规模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粮食烘干机械,给予相应补贴的同时帮助购置粮食烘干机械的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解决土地、用电、用油等实际问题,做好粮食烘干机械购置和使用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等服务工作,鼓励已购烘干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为周边农户开展有偿烘干服务,提高烘干机使用效率。三是成立“粮食银行”发展基金,鼓励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将商品粮存入“粮食银行”,开展“代农储存、代农加工、品种兑换”等服务,着力解决种粮大户及农户日常粮食储藏保管等方面不科学和占地等问题,全力为种粮大户以及农民等提供产后增值服务,构建粮食系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四是加大对优质粮油基地建设的补贴力度,鼓励“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路径,实施“企业主导、政府引导、资金扶持、二次返利”的模式,形成从原料基地——加工生产——餐桌消费环环紧扣的产业链条,实现优质粮油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加快传统粮食产业向现代粮食产业的转变。
(三)制定节粮技术标准,推动“节粮减损”规范化
制定节粮技术标准,推动“节粮减损”规范化,一是要积极做好粮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增强加工产品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借鉴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结合我省实际,以粮食的最终用途和最佳品质为指导,科学制修订粮油产品标准,建立健全粮油适度加工标准体系,制定粮食储存、运输损耗定额标准,成品粮储备保质期标准、粮食包装物标准、餐饮标准等。特别是要完善加工技术标准体系,会同质检等部门启动制修订大米、留胚米等产品标准和产品能耗定额标准、粮油机械标准、生产操作规程等,通过制定和实施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加工标准,规范产品开发、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等,最大限度地保留粮油中固有的营养成分,防止过度加工造成粮源损失和营养流失,提高粮食加工出品率和综合利用率,有效节约粮食资源。二是要以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加强粮食加工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工作。引导粮油加工企业按照标准和标样适度加工,合理控制加工精度,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鼓励和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制定实施符合营养全、口感好、品质高、损耗低的粮油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企业标准,对大米过度抛光、食用油过度精炼等突出问题,从工程建设、设备制造、工艺流程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四)设立财政专项,强化节粮减损科技支撑
设立财政专项,并根据财政增收情况逐年增加,在粮食流通各环节全面推广节粮减损新设施、新技术,强化节粮减损的科技支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一是要通过设立粮食公益科研专项重点项目,由政府联合粮食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研究制定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损失浪费情况调查,建立用粮节粮成效评估信息平台和监测机制。二是要加大对新型储粮运粮技术研发的投入,推进绿色储粮新技术的发展,包括加大对生态储粮技术、绿色(生物)杀虫剂、节能干燥技术、信息监测监控技术等的研发力度,推广以充氮、二氧化碳气调为代表的绿色储粮新技术,集中力量研究运输环节减少粮食损失的新工艺技术和装备。三是要加大粮食加工高效节粮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淘汰高耗粮、高耗能的落后产能,实现加工技术改造升级,加强粮油高效转化技术研究,推动加工过程损失减少及高效加工技术的发展,提高粮食加工出品率和综合利用效率。研究开发碾米、制粉、食用油加工、发酵、酿造等提高产出效率的新技术、新装备,研究玉米和大豆深加工新技术。四是要加强粮食营养健康基础性研究,加大粮食科技宣传引导力度,改变片面追求“精”、“细”、“白”的消费倾向,倡导科学、合理的粮食消费理念。
(五)加强政府宣传力度,树立爱粮节粮意识
加强政府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内容和载体,普及粮食安全、科学节粮和用粮知识,树立爱粮节粮意识。一是要组织好“世界粮食日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粮食科技活周”、“放心粮油宣传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专题宣传活动。充分借助媒体宣传渠道,运用主题展、经验交流、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活动。二是要开展“节约一粒粮”的公益宣传。加强节粮宣传教育,创新宣传内容和载体,推出一批公众喜爱的爱粮节粮科普读物、口袋书、宣传册、招贴画、公益广告、微电影等,增强爱粮节粮宣传的群众性、广泛性和趣味性,开通“爱粮节粮”网络信息平台,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普及粮食安全、科学节粮和用粮知识。三是要深入开展“爱粮节粮”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食堂等行动。组织编印节粮减损《主妇手册》、《学生手册》、《饭店厨师手册》、《食堂单位手册》等。以社区、家庭为单位,广泛开展家庭节粮科普活动、“节粮小窍门”征集活动及节粮知识竞赛,有效推广家庭科学购粮、科学存粮和科学用粮,推荐评选“爱粮之家”和“节粮主妇”。鼓励餐饮企业发展大众餐饮,推行商务餐分餐制和可选择套餐。加强公务活动用餐管理,积极推行简餐和标准化饮食,杜绝公务活动用餐浪费行为。推进单位食堂节俭用餐,鼓励家庭节约用餐。四是强化爱粮节粮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意识,参与“校园营养师培训计划”,积极推进“爱粮节粮”进课堂、进课本。继续创建省级中小学生爱粮节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爱粮节粮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