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发展基础雄厚、优势明显,在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过程中贡献带动功能突出、内外融合初见成效、发展环境持续向好,但也面临着区域竞争压力较大、转型升级任重道远、生态环境约束明显等问题。明确战略定位,立体构建核心枢纽区;双向内外开放,稳步推进融合发展;坚定高端转型,持续强化聚力创新;恪守发展红线,强力保障生态环境等是加快江苏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有效之策。 |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市,地域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总量超过全国40%,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作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区域和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前沿性区域,江苏省在“十三五”时期需以转型发展为方向强化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
一、江苏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现状
(一)基础雄厚、优势明显,贡献带动功能突出
一是经济总量区域领先。2016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GDP)为7.608万亿元,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对区域增长贡献率超过20%。二是沿江航运带动明显。“十二五”期间,长江航运江苏段货物吞吐量超过60亿吨,承担了长江全线货运量的75.6%,拥有南京、镇江、泰州、江阴、张家港、太仓、南通7个亿吨大港,在长江沿岸各省市中稳着先鞭。三是产业集聚高端示范。截止2017年7月,江苏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6个,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1个,国家火炬产业基地12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4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产业集聚载体平台的等级和数量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示范效应明显。
(二)立体推进、多项支撑,内外融合初见成效
一是省内城市群都市圈网络化进程加速推进。围绕沿江互通,跨江联动,江苏目前已经形成成以长三角城市群北翼为主体,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为支撑的沿江城市带,高速铁路密度超过500km/km2,沿江2小时高铁交通圈基本形成。二是省际产业转移区域合作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依托国家东中西部合作示范区、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产业转移重心等平台,江苏与沿江中西部省份共建产业基地20多家,达成各类经济合作超过3000个,累计投资突破5000亿元;2014年12月起,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省市全覆盖,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省际合作迈上新台阶。
(三)顶层设计、立体支撑,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一是政策制度渐成体系。自2014年长江经济带上升至国家战略起,国家层面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指导性政策文件4份,沿江各省市出台针对性政策文件超过30份,制定的实施意见内容较为全面,基本涵括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等。二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截止2016年底,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路网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布局不断改善,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运输能力大幅增强,初步形成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
二、江苏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竞争压力较大
一是虹吸效应与分流效应双向压力并存。江苏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区域,既面临着优质人才、资源流向上海的虹吸效应,也面临着产业、贸易转移到中西部省份的分流效应。二是产业同构较为普遍。长三角地区平均在 70%以上,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转型压力较大。三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据统计,2837公里长江干线万吨级码头泊位有 459 个,平均每 7 公里 1 个,港口物流供大于求。
(二)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一是产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制造业大而不强、强而不优;外向型经济呈现疲软态势;农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二是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够强劲。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明显递减,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创新驱动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三是经济资源要素的配置空间和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提高。优势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不够理想;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区际扩张、沿江拓展的意愿和动力不强;省域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扩散、服务带动作用不够突出,南京的沿江中心城市地位仍待进一步确立。
(三)生态环境约束明显
一是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差。江苏人口密度大,人均国土面积少,人均环境容量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高,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资源更加稀缺和宝贵,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在全国排名靠后。二是土地开发强度过大。人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低是江苏与绿色发展目标要求差距最大,且呈下滑趋势的最突出问题。三是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水和土壤污染较为普遍,重化工业化仍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外部不经济性,对长江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三、江苏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战略定位,立体构建核心枢纽区
一是打造长江经济带改革开放示范区。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为蓝本,不断总结江苏发展经验,持续探索深化改革开放的路径措施,先行先试提供示范。二是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打造区域性总部基地。发挥现有沿江城市特色制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打造信息技术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园,做大做强以高端服务为重点的区域性总部经济。三是打造特色生态城市群。以沿江城市特色产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进一步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推动特色城市,特色城镇建设,加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通过转型发展,环境升级形成高端发展的新经济板块, 建成长江经济带示范性的绿色城市群。
(二)双向内外开放,稳步推进融合发展
一是打造互利共赢的产业转移网络。充分发挥江苏转型升级压力与中上游加快发展需求的切合性。通过企业走出去、园区共建等多种途径,促进江苏产业梯度转移、上中游产业有序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二是优化沿江生产要素配置。促进江苏产业、经济要素西移与上中游资源能源东送的双向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新态势。三是加快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产业合作。以长江黄金水道为天然纽带,培育打造长江全流域产业链和大市场。四是强化东西双向开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向西打通中巴、中印缅经济走廊,对接中西部开放门户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依托江海联运枢纽向东联通亚太市场,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东部支撑。
(三)坚定高端转型,持续强化聚力创新
一是致力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要支撑,促进高端产业培育。二是重视高端产业的创新集聚效应。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作用,发挥好高新区、开发区和各类创新载体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三是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多渠道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加快培养一批紧缺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四)恪守发展红线,强力保障生态环境
一是严格保护制度。制定并实施严格生态保护、水源保护、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制度,实现环保领域全覆盖;二是加强区域协调保护。长江沿岸一体化过程中,要做好区域协调,打破区域分割,以市场化机制,做好生态补偿,做到生态环保成本公担,生态利益共享;三是加强技术升级改造。要特别注意长江沿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的技术改造,从污染源头和修复手段两方面保障生态修复。